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时间:2022-11-03 12:36:05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6.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7.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

  8.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⑴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⑵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B文章第3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

  长。

  C文章内容丰富,线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

  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的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

  E文章第8自然段说“……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是说“他”虽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

  绩,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

  参考答案

  6. 好处: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

  不同:①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或: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②人的回归是指精神上的回溯,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源。(或:人的回

  归是指人的心灵,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源)

  7.人类通过祖国的文字(或:母语)、故土的山川(或:风景)、故乡生活记忆(儿时往事、往事记忆)

  三个方面寻根溯源。

  8.⑴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而生。

  ⑵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

  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文化认同感。

  9、A E

  ⒈第⑴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1分,关注点1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要求 B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解析】通过分析综合全文很容易看出“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人。

  ⒉下列对第⑶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参考答案】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 B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

  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解析】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综合分析理解在四项选择中选出一项符合题意的

  选项。

  ⒊第⑸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1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要求C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

  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解析】就是本段的第一、第二句话,概括后便是。

  ⒋联系上下文,为第⑸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3分)

  ⑴也 更 ⑵既 又

  【参考答案】⑵“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

  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

  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选项1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

  2分)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层级要求表达应用 E

  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解析】在两项中选出一项并进行分析,这是关联词语的运用,在一定的语境中,分析运用。

  ⒌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5分)

  【参考答案】( 5分)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

  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

  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解析】对原文充分阅读,分别找出作者说明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⒍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4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参考答案】[更多资源在“中学语文网”:http://www.zxyww.com]

  鲁迅是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

  (一点2分,两点3分)

  【考点】概括运用

  【解析】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熟练地运用文中作者对“通人”的表述复制到这几位人物

  身上。

  ⒎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答对一点即得2分)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解析】文中划线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参照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⒏第⑸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一点1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这一句告诉我们故乡对于那些游子来说早已根深蒂固的扎根于我们的脑海,即使我们有意回避它都不可能,表面上似乎我们并不思乡,而在心头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意象。

  ⒐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

  B.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

  C.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

  D.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

  E.“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

  F.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

  【参考答案】CF(一项3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解析】对于文章修辞手法语句的理解和把握在复习文学类文本时已经都有交待。

  ⒑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3分)。

  【参考答案】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解析】明确提示考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回答的角度非常明确。

  ⒒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一点两2分,两点3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

  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通读浏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春声”写到“春深”,作者的情感尽在行文中。

  ⒓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4分)

  【参考答案】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一点2分)

  【考点】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解析】本道题考察考生学会概括的能力,并且在熟悉《故都的秋》的意象基础上去比较分析,加以评析。

  14.【答案】(4分)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要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准筛选区域,进行准确归纳。

  15.【答案】(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好象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主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题时注意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概括整合。

  16.【答案】(1)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2)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3)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要找准相关文段,根据题干要求,即立足文本,又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谈认识。

  17.【答案】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1)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与沙漠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2)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3)通过对天然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4)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对文中主旨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要注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并明确常见的写作手法。

  ⒒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⒓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⒕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参考答案】

  ⒒(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⒓(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⒔(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⒕(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⒖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⒗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分)

  ⒘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参考答案】

  ⒖B

  ⒗.(6分)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⒘(6分)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甲乙两篇选做文本,感觉难度基本相当,比2008年两文的等值性要高,这也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性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考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解析】实用类文本《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5000字的人物特写《黄永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800字。命题者设计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和“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

  1.对“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这是作者从千万个参加葬礼的人们的表情中感受到的人们因鲁迅逝世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2.找出与“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解析这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与“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相”照应,含义:没有伟人的出现,这个国家就只是生活在未开化的奴隶阶段,在有伟人的出现,但是不知道爱护,保护自己的国家,同样也是没有光明的奴隶生涯。

  3.找出与“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奴隶之邦”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解析其含义

  答:含义:鲁迅不在了,那盏划破黑暗的慈爱的灯盏熄灭了;鲁迅不在了,而一个民族,永远的失去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天才,永远的失去了一把不屈的匕首,永远的失去了一个倔强的灵魂,永永远远,不能得到弥补。郁达夫的悲痛,也应该是所有人的悲痛!

  4.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有什么含义?

  答:暗示了希望和光明。昔人已逝,来者不息。中国的将来,不会因此而停止;相反的,越来越的的年轻人,会接起前人留下的未完成的事业。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答案】相关文章:

2014-2015五年级语文上册寒假作业答案02-09

2017年六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02-17

2015年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07-20

五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12-22

语文阅读答案07-03

语文阅读题目及答案08-04

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8-06

2016年五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12-20

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数学答案01-03

高一英语上期末试题及答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