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青春之歌读后感

时间:2021-06-18 14:47: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记。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 篇一

  青春是一支不老的歌,青春是一团不灭的火;欢笑和眼泪都是因为爱,风雨路程由你一起跋涉。这是卢嘉川刊登在报纸一首诗,是当时在白丽萍家众多有家不能回的东北学生相聚在此一起过年时的场景。的确,正是因为他满腔的热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才会因为国家的兴 盛存亡,而或喜或悲,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因为爱而欢笑和眼泪。

  歌剧《青春之歌》发生在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学生运动,历史不会忘记,一九三一年,日本欲要称霸世界的野心之手慢慢伸入中国,很快,东北三省沦陷,国民政府政府实行卖国投降的不抵抗政策,于是打着“攘外必先安内”这样的口号加紧剿灭产党,我们不会忘记这样的历史,一大批爱国救亡的大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开始了对国家的使命……

  这部歌剧发生在北戴河边,林道静为了反抗异母的包办婚姻而选择了跳河自杀的一条道路,却不想被北大的学生于永泽救起,在爱情的感染下答应与他回家过年。在歌剧的开始就极富艺术性,一段忧伤诡异而又绝望的旋律开篇,加上深邃黑暗的背景,暗淡的星光以及北戴河河水的倒影,一群身着白群的舞蹈演员们不断挥动衣袖,这些场景的预设都是为林道静的忧伤无奈而又绝望的人物心理,以及她将要投河自尽而做下的淋漓尽致的铺垫,从开篇就能够深深抓住观众的内心,似乎一下子就来到了死亡的世界一样。在音乐旋律的艺术上,随着林道静唱出了那两句“无路可走,无处可去”欲要自尽之时,看到了她行尸走肉般的步伐和绝望的脸庞,紧张的旋律在层层凸显,愈加强烈,使观众毛骨悚然,也使我们不难体会到她是怎样的一种绝望。

  随后,鲜红的字幕“新年到,雪花飘,你穿新衣我放鞭炮”,在旋律上也是欢庆繁荣了些,但是随着音乐旋律的改变,在除夕夜这样一个本该热闹欢庆的时候,街上却处处是东北三省流亡的学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再加之后来在白丽萍家,卢嘉川作为一个正义的力量再次出现,分析当下种种形式的时候,原本眼中充满了迷茫的林道静,在卢嘉川的鼓舞和慷慨激昂的演讲下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被卢嘉川这种英雄性的人物所感染,爱上了眼前的这个英雄。

  所以,在人物塑造上,加上后来卢嘉川因于永泽和林道静产生矛盾而被捕,林道静去找白丽萍帮忙营救卢嘉川,以及出现了胡梦安这样一个反面人物,都是为了给卢嘉川增添更多的优秀色彩,更加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是怎样的一种问题。所以卢嘉川给所有观众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红色的能量,这一点在后来林道静去监狱中见卢嘉川时所戴的那条红色围巾就有着很好的体现,就如他所唱到的那样“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我牺牲白死而不辞,青春中国如喷薄日出。”不难看出,他的爱不仅是对国家社会人民的一种大爱,也是心底里对林道静那样一种感人肺腑的爱。

  在歌剧的最后,卢嘉川在就义前演唱了那首《青春中国如喷薄日出》,看着他被严刑拷打后的遍体鳞伤,带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他重复演唱着“我深深的爱上了你”音乐的旋律线上是一遍比一遍更加强烈的,当听觉上冲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更加巧妙的加上了一个及其无奈的转折“可我,将永远离开你,亲爱的静。”这就是在全剧接近尾声的时候,对冷酷现实的一种哭诉。紧接着,管弦乐的节奏不断加快,是对侵略者的控诉,表现了一段蓬勃的青春力量,欲要呼吁所有人投身于革命事业,奋起反抗,救国救民于生死存亡之间。

  《青春之歌》这部歌剧就其思想情感的艺术性上最让我震撼的也是它的最后一幕。我尤其喜欢它这种鲜明的表现手法,运用不断的对比,烘托,让我的内心不断汹涌澎湃。我看到了林道静的勇敢执着,甘愿为国家事业奉献出自己那颗炽热的心,也看到了卢嘉川那颗忧国忧民,宁死不屈,敢爱敢恨那样的一颗大无畏的心。最后一幕是全剧的高潮,赋予的是其执着与激情的音乐色彩,给观众的'印象是永恒的。

  正如这部歌剧的题目,是对青春的一部淋漓尽致的赞歌,表现的是那个青春的时代,像林道静那样的舍小我成大我,勇敢坚定,自信,敢于追求爱情,敢于为爱奉献,为社会奉献的那样一类人;也表现出了像余永泽那样明哲保身,麻木不仁,胆小懦弱的一类人;更表现了像卢嘉川那样的勇敢爱国,一心忧国忧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而投入革命事业,敢爱敢恨的一类伟人!

  但这种人类的烘托和思想情感的表达都时刻为音乐服务。歌剧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影视文学都是因为它时刻要以音乐为第一线,所有表情动作等等都在时刻为音乐让路,为音乐做铺垫,在歌剧中几乎每一幕的开始都是以情景性的音乐先起,再又演员去表演出这样的音乐所赋予的情感以及故事的情节性。所以不论怎样,我们在中国音乐史上发现不断有些学家去证明音乐本身是没有其情感性的,这样的感情的人们去聆听音乐时被触动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而我相信,至少,音乐是有其色彩性和意境性的,它能够让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去理解到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去联想到自己怎样的一种欢乐忧愁,用音乐去修炼自己,去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获得属于自己的一种强烈的渴望,这是我们终生的财富。

  可以这样说,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调解者,在你不论遭遇到怎样的一段难以言喻的苦难,你会发现,音乐是可以安抚你的心灵的,它至少可以让你感受到时代的气息,时间的交替,告诉你生活中永远没有过不去的坎,所有的苦难在未来几年的某一天,或许你会笑着说出来。

  “青春是一支不老的歌,青春是一团不灭的火,青春,青春,呼唤你,呼唤我。为我们青春的追求自豪,为我们清楚的选择骄傲。”的确,青春本该如此。

  由此可见,歌剧赏析课是一门就音乐思想上的培养尤其重要的一门课,它让我学会的也许不是去学唱这一部部歌剧,而是告诉了我怎样去学,学习什么,聆听什么,欣赏什么,我想这些也是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上尤为重要的,既不可浅尝辄止,也不可一蹴而就,而要脚踏实地,用心倾听,用爱歌唱。

  青春之歌读后感 篇二

  手握《青春之歌》,我的心却不由的飞向我的“青春”,回忆起我的“青春”来,嘴角间也不由哼起这首越哼越让我感叹我逝水年华的“青春之歌”。 青春叫人无限的追忆又叫人痛苦的无奈,青春应该倍加珍视却又被我们无情的挥霍,我们不自知的就已写下一行行所有的青春诗句,却在再次读到时潸然泪下。我们不自觉间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是那么的“潇洒”、那么的“大度”。我们还有多少个青春、还有多少个年华去让我们“潇洒”、让我们“大度”?我不由痛苦的去思考问题,思考这个明了而又故意去糊涂的答案。暮然回首,青春只留给我们一串串伸向我们不能退却的脚印。此时的我们,站在这青春最后的尾巴上茫然四顾,是否更应该好好的活,更应有意义的过?只为这可爱又可惜的青春画一个完美的句点,让我们坚定前行。

  林道静,我以一个大男子的角度去思考,她就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个人的广场上,你也无法去想象她有什么特别之处。恰恰相反,林道静,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是那么的美,是那么的感人,那种青年特有的热情力量,那种为实现真理而不顾一切的勇气,那种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精神,无不展现她特有的美感。就是这种力量、勇气和不屈的精神,锻铸了一个使人景仰的“女战士”。我们的女主角的人生又是波澜壮阔、历尽沧桑的,壮阔到让很多男子汉萌生再世为人的念头,沧桑到让世界都改变了颜色。如果说她代表了中国革命时期的热血青年,书中的青年们,如同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在中国大地上谱出一曲动人、激昂的青春乐曲,在20世纪上半世纪青春躁动的中国,他们将自己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新中国的未来而奋斗。他们为他们那可爱又可惜的青春画了一个完美的句点。他们为他们无怨无悔的青春而坚定前行。

  我们青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书中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可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却与我们相隔的太远。也许现在,尤其改革开放后,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理想丧失的年代,也许有个人理想,但更多的是从身边耳濡目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我们失去了社会理想,只剩下生存的需要、金钱的追求、权利的追逐,我们不为此而感到悲哀么?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我们不去苛求能像林道静一样的伟大,但也让我们的精神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精神”。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多一点勤俭、少一点浪费,多一点美好、少一点丑恶。古语云:“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

  对于我们现在已参加工作的青年来说,在学校,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今作一名教师——雷锋中学的一份子,践行新集精神,把我们的学校建设的更加美好,除了为理想而奋斗外,我们肩负着更多的是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不应该将目光拘于狭小的个人天地,这样的生活是苍白没有意义的,只有紧紧靠拢校领导的组织领导下,做好本职工作,鼓足干劲,为国家,为学校奉献个人的绵薄之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我们激情的青春。让我们青春担当得起“青春无悔”这四个字,当我们回首我们的青春,我们能够自豪而又骄傲的说“青春无悔”。

  我们青年人是需要一点信仰的。林道静的成长与一年多的监狱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思想上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用书中的话说是:“反动派把我们抓来不是让我们蹲监狱,而是让我们上了马克思主义大学”。信仰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阴暗的牢房,更照亮了前方曲折坎坷的道路。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富了,但是人们也发现社会变了,社会矛盾激化,价值观裂变,出现了道德的迷失和信仰的错位。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要树立起我们的信仰,保持“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把个人的追求与整体的核心价值统一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如是观,作如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前进步伐。那青春之歌和着义勇军进行曲显得更加浑厚动听,那青春的热血映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更显耀眼夺目。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公平,一生只给予我们一次机会。转瞬即逝、弥足而珍贵。但是每个人却将这仅有的一次“青春”的机会演绎各不相同。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嘹亮的歌,高声唱出青春的梦想。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豪迈的歌,尽情唱出青春的斗志。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深情的歌,娓娓唱出青春的火热。

  青春之歌读后感 篇三

  《青春之歌》是当代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以“九一八事件”到“一二九运动”的北平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形象,概括了3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

  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生于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后来被地主害死。道静年幼丧母,又饱受林家的折磨与虐待。这样的生活养成了她孤僻倔强的性格。但她其实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姑娘,对劳动人民,她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对于生活,她渴望着独立做自由的人,同时,她也不愿被小资产阶级的感情所羁绊。

  记得有一章中写道关于在北戴河,道静看到一个生病的补渔网女的事,这个女人,因为饥饿无法生存,她抱着自己的孩子投海自尽,而有钱人、洋人却惬意地给小狗喂鲜牛奶,那时是怎样的愤怒啊!真是无以言喻!更何况对处于这样一个阴暗、无耻、肮脏社会的林道静,她该是怎样愤恨和无奈呢,可对于林道静,这样一个弱女子来说她又可以做一些什么来改变呢?当她遇见余永泽以为找到依靠时,却突然发现她的爱人并不像她原来所想的那么美好,他那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风度在时间面前已渐渐全部消失。这仅仅可以从他在同一天对待两个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这么件小事中体现出来。而且他贪生怕死,还反对道静参加革命。余永泽,他原来也只是个自私平庸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白面书生。呵,这命啊,把道静推到怎样的一个绝路上了啊! 道静可以说是处处碰壁,但她一直在奋力反抗着这个社会带给她的不满,她一直勇敢地反抗着。当林家夫妇想利用道静来赚钱送她去读书,再找个人嫁个好价钱时,她抵抗着,最后终于与亲人断绝了关系,选择了离家出走。几经坎坷,道静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在革命工作者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之路。因为她在之前充分感受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与衰落:大官、富人所谓的衣冠楚楚下的贪财好色,乞丐流氓的低俗下流,使她一心向着革命,与众多革命战士一起为新的社会努力着。

  《青春之歌》以它青春的节奏行进着,主人公林道静也慢慢改变着,她不再是一个人,她不再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她逐渐变得坚强、勇敢、独立,她不怕人们的疏远甚至于完全孤独,不怕亲戚朋友带给她的痛苦与打击,甚至不怕与丈夫余永泽长久的美好关系断裂,直到分离。对革命的热情,致使她坚持着,哪怕就在死神面前!!读着它,我只能紧跟着它的节奏,像心跳的节奏一样,有时更快,快得让人窒息。读这部作品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你不可能停下来,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会一直催着你前进、前进!这就因此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这,便是不一样的青春!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就可以因此而点燃!

【青春之歌读后感】相关文章:

青春之歌读后感精选05-06

《青春之歌》读后感(精选26篇)05-05

青春之歌读后感700字12-27

青春之歌读后感1000字12-27

青春之歌读后感作文范文12-27

青春之歌读后感笔记范文12-27

《青春之歌》读后感3篇04-06

青春之歌读后感(精选8篇)05-08

《青春之歌》读后感1000字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