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语读书笔记

时间:2022-04-08 09:29:5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论语读书笔记汇编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书笔记汇编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

  我读了《论语》后,感觉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坐在我的面前,他深邃而高远的目光,穿越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和蔼的注视着我,牵引着我。使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空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幻,我仿佛又回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正襟危坐,向弟子们传授学问。孔子是位贤人,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一丝不苟的言笑循规滔距,而且一开口是:“君、臣、父、子。”一笔口试:“仁、义、礼、忠恕、孝悌”之类的“圣贤老师”。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崇高和纯洁的一面,他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人格和尊严。

  孔子在三十岁时,曾带领弟子去周游鲁国,他实施他的“仁、义、礼、忠、孝”来教导鲁国之臣民,但是鲁国的鲁庄公整天沉淀于酒色,不理朝政。于是孔子带着失望离开了鲁国。孔子说:“为正义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月。”我能感觉到,孔子当时那种失落而悲伤的心情和他那一腔热血具有远大抱负的理想不知何时才能实现?那种感觉简直比吃了黄连还要苦上百倍。不过,孔子却从来不会呵斥一个他值得呵斥的人,他最终成为了千古传颂,人人皆知的圣贤之士。

  孔子的忠、孝、礼、义体现在孔子的言行举止之上。相传孔子为了认识父母的坟墓,而把他们的坟墓堆成像小似的。孔子在父母生前无微不至的关心,这就体现了他授与百姓的“孝”字。死后他依然如故的每年去祭奠。以为两千年前的“圣贤仙师”教会了我“仁、义、礼、忠、孝。”齐全,让我一辈子受益匪浅。

  我将永远铭记先师留给后人的文化宝库,带给人类的财富。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历代帝王都用“仁者爱人”来热爱人民。孔子的丰功伟绩,后人将永远铭记。

论语读书笔记2

  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影响了中国,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并且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影响深远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每个星期的星期五下午,最后两节课是信息和《论语》阅读课,我觉得算是最放松的课了吧。信息课上完后,《论语》阅读课并不会让我感到有压力,老师带着我们读论语,释论语,析论语,并且结合日常生活。论语中大多都非常贴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适用至今。

  李荣浩的一首歌《年少有为》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是啊!假如我年少有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关于这句话都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吧。在这硕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顽强。《论语》中有一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规划,可我们一介凡人有几个能做到这样的。但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年代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理想,平凡中亦可活出伟大。

  未来好像十分遥远,但作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样,他们每天也像我们一样。只是他们是拜孔子为师,主动向学;而我们现在大多是被动学习,疲于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非常的勤奋,而颜回是最勤奋的那个,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觉得汗颜,那么恶劣的环境,能乐观相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颜回一半刻苦勤奋好学,我相信给我们肯定不会差,我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正在努力的同学们,众生皆苦,你也不能输啊。

  《论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教会我们很人生的道理,多希望每个人在闲暇之余都能阅读阅读《论语》,学习学习前人的经验,这样或许就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论语读书笔记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②,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①善道:正确的学说,引申为真理。②见: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勤奋学习,坚持真理至死不渝。

  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动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实现抱负,天下政治黑暗就隐退。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却富贵,也是耻辱。”

  ——这几行字,读了很多遍。第一眼读这字句,便不能忘记。过一段时间想起,阅,思,拂卷无言。

  再过一段时间想起,再阅,再思,再拂卷无言。如此反复。今又翻阅,感慨万千,却仍不能语尽。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可以理解为庄重,也可以理解为自重、自尊心、信心。

  威就是有威仪,有威信,有威风。没有自信就没有威信,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我看现在的“重”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份量”,引申为“内涵”。也就是说,君子没有份量,没有内涵,没有能力和水平,也就威不起来。这个时候,说明他的学问也就不稳固、不牢固。

  忠信是多次涉及到的词汇。

  对上级、对人民态度忠心,言而有信。这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在孔子的思想中,“忠信”是根本,因为失去“忠信”,仁爱之心亦不真实,“仁”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要“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有很多人理解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南先生的讲解是:是“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我是颇为赞同的。以孔夫子的高贵人格,绝对不会如此势利眼,只和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他的“有教无类”便证明了他的一贯立场。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

  过是过失,“惮”就是“怕”。比如肆无忌惮(放肆而不忌讳和害怕)。

  下面一节,又是曾子的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有两种解释。

  查询成语词典: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只有这样,民众的道德品性就归于仁厚,社会风气也就厚道了。我们的潜意识中一直是这样理解的。不过南怀谨先生有不同的解释,他说:

  “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的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

  ”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这种解释主要是把“学而”全篇作为一个整体文章来理解的,把每一个段落大意都和学问挂钩,所以才这样解释。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仍然觉得比较费劲,有些牵强。

  ——见仁见智吧。

  反观自己:

  做人首先是要自信。如果没有自信,凡是悲观失望,对未来没有信心,说话就必然底气不足。哪里还能谈得上有威望和威信呢。要有自信,首先必须对掌控的事情充分了解其规律,做到成竹在胸。这个方面我很有感触。由于现在从事教育技术工作,这个领域又是更新换代特别快的,稍稍不注意加强学习,就会落伍,就会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力不从心。

  而个人的力量又有限,所以要充分注意:发挥别人的作用,加强合作,用人所长。

  在用人的时候,对待周围的人,都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即使是自己不太同意他的某些做法,甚至在周围的评价都不太好的人,我们也要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无友不如己者,他们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对他人的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对他们的优点要经常表扬和鼓励(现在不是时兴赏识教育么)。

  我有时候就有些不能容忍下属不能做好我认为应该干好的事情。觉得我这个外行都能干,你们是专业,为什么还干不好?有时候在公开场合说话就太冲,轻易就得罪人,让听众的心理受到打击。

  其实术业有专攻,我会的别人不一定要会,别人有很多会,甚至他们也认为“是人就会”的我也往往不会。

  人不是不能干,而是没有放对位置。每个人都有适合于他们的岗位,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记得禹明主任曾经告诫我们:深圳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即使是今天在深圳扫大街的清洁工,也不要轻视他们,说不定哪一天他就找到了适合的位置,甚至比你更成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一定是不会错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意思是说:“读书人如果有志于真理,却又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便不值得同他议理了。”

  每个人都有其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如果一个人追求了一辈子的真理,最终却搏了个恶衣恶食,由此可见此人并不足以为谋真理之君子。

  既然有志于道,必然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而苦苦探索,并最终将探索的真理奉献于劳苦大众,这样的人能够成就其伟业,最起马也是丰衣足食。何以恶衣恶食呢?是谓志于真道者,必锦衣美食;修于伪道者,必将恶衣恶食也!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在年轻的时候,由于自己能够养活自己,有力气,丰华正茂,所以在同龄中似乎没有多大差别,可到了40岁上下,便会愈加感觉到志与道与反之者之间的差别。

  早年风流酒色之人,到了人生的中后期又有几个不是苟颜残喘?因此,我们从生活中也不难悟出这个一个道理,即:四十岁以前有福不算福。这句话也能够更好地给孔子之方言以延伸。志于道,也不仅仅是为社会多做贡献,从广义的社会角度准确地讲,无过即为贡献,且能丰衣足食,是谓谋求万日幸福生活之本也!

  上述是我对孔子这句的话的一部分理解,而另一部分也是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我对此有异议。

  子曰:“志于道者,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的言行对中国人的影响几千年,自古以来众多读书人都是按照孔子之言以行之,本人愚见:孔子应该负中国彼此看不起之部分责任。何以谓之?君子应有广仁之心,四海播爱,一视同仁。即然人家有志于道,并修于道,最终落得恶衣恶食,其修于之道一定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耻恶衣恶食是人之常情,有谁不愿意过上美好的生活呢?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前提。作为君子不为其指明方向,而是未与议也,此举何以论为君子乎?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孔子的学问时要注意勤与思考,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拿来主义的思想千万要不得,否则,真道有可能会真得变作伪道。

  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国学,关注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学习求禄位。孔子说:“多听,保留疑问,慎重地谈论其余的,就会减少错误;多看,避开危险,慎重地实行其余的,就会减少悔恨。

  言语减少了错误,行为减少了悔恨,俸禄就在其中了。”

  这则论语适用于仕途,《朱子家训》里就曾说过“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一个人话多并不是好事情,很有可能,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而惹来杀身之祸。做学问,有了问题能够及时地提出来,这是很好的习惯,可是也并不表明这同样适用于官场。

  有了疑问,马上提出来,只会让你显得很无知,让别人以为你好欺负。

  在官场上,你需要一双慧眼,来辨别谁奸谁忠,找好自己效劳的对象,学会察言观色,同时也要量力而行,懂得“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的道理。

  凡事当谨慎再三,力求做过的事都不会后悔。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那么你就已经离踏上仕途不远了

  。

论语读书笔记4

  《论语》为四书之一,经典之一,过去考取功名的教科书,这个过去指的是科举时代,明代起,还必须用朱老夫子的注解。在我,所谓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只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至于《论语》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读过。觉得那是旧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如果去看是个搞笑的事情。

  这是南怀瑾老师讲解《论语》的书,南老谦虚地称为《别裁》,原来自己曾经那么多耳熟能详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论语》,如: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后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

  南老师娓娓道来,用平直易懂的语言,亲切地述说着孔子思想的精髓,敢于挑战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权威,重新诠释被误解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我去解读儒家真正的意义。读来不枯燥,不是老学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释一句,那样肯定会打嗑睡的。

  《论语》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后连贯,不可分割。都在说明一样东西: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完善自己的品格修养。

  南老师以自己半生修习佛法的经验,从“体、相、用”上来解释儒家思想的“仁”,也说了宋代理学家盗用佛、道家的观点来解释儒家学说,最后又打击佛道的不应该,让人心中一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原来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学问”,这个学问不是通常的知识,是做人做事的修,这一点是始终贯穿整部论语,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这是南老师的观点,让人信服。

  书中这样被先儒们误读的词还很多,“里”、“命”……

  儒学能够流传几千年,孔子能够尊为圣人,听了南老师解读才觉得原来他是名至实归的,原来这位圣人竟如此地被冤枉过。看来一种学说或思想流传久了也有流弊,后人总是以自己的认为来解释前圣先贤,传统文化离我们竟渐行渐远。

论语读书笔记5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中庸”这两个字的。或许在现代汉语中它含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但《论语》中所说的中庸,或者说我这里所说的中庸,却不是那个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金山词霸?高级汉语大词典)。个人觉得,还可以推而广之,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寻找矛盾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该说,这是贯穿整部《论语》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

  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

  所以,我主张这样读论语:仅仅把它当作一部书,不带历史偏见地来读。

  这样读一读,我觉得,《论语》本身并不是框框条条道德规范。它是鲜活的生活。

  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论语读书笔记6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

  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编撰而成。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目前,“英语潮”、“韩语潮”的兴起,却让我们将古代的精华遗忘在了角落。为了让大家对中国的经典著作,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增加自身素质,更为以后的英语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才特有此布置。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翻译人才,首先就应该对本国的文化十分熟悉,这样才能将正确的信息传达给外国人。“双语人才”是要掌握两种文化,并会熟练应用两种语言的人才。假如连自己本国的古典文化都不知道,又怎能传播我们的悠久历史呢?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论语读书笔记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那里讲的就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我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就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一样,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就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就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就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就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就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就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就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就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就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就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就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就是贪污或就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就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就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就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就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就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就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就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就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就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群众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就是上晓天文,有的就是下通地理;有的就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就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就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就是因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就是正就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

  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我,努力实践,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读书笔记8

  先看最明显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师更好些?”孔子说:“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之,可矣。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论语读书笔记9

  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我最大的课题。我也不能脱俗,总期望自我的女儿能欢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我没有教育好她。女儿11岁了,开始构成自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所以,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期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齐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先都能够在书中找到依据。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期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本事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当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论语读书笔记10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经过神情语态的描述,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述,并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一样的对象,研究其不一样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景,给予不一样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一样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职责心。

论语读书笔记11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封作文呢?孔子说:他办事敏捷而喜欢学习,不羞耻到处询问,请教,所以封号叫做“文”。

  我们要考虑学习态度问题。一个人能不能取得进步,取决于能否改掉自己的两个毛病,一个是自以为是,一个是脸皮不够厚。自以为是的人往往孤芳自赏,目中无人,往往忽略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以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去面对别人,可以想象到结果会如何呢?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千万不能把自己置身于最高峰,因为你如果是学习上的侏儒,即使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也同样是侏儒,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无耻的精神,放下自己的架子,向别人虚心请教,即使是表面上不如你的人,实际上也可能会教给你一点东西,这也是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道理。而人们往往碍于面子问题,不员7或不敢向别人请教,认为这样会降低自己的身份,有损自己的尊严,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因为很多人是这方面的弱者,却是那方面的强者。这就要求我们赶快行动起来,虚心向别人学习!厚黑学的精神在这时候值得学习,值得运用!

  我们的眼睛,看外面太多,看心灵太少。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的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恕。你宽恕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论语读书笔记12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梦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中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曾经听我班主任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让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时间的可贵。

  时间是宝贵的,但它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我们,所以此刻要珍惜时间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论语读书笔记13

  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论语读书笔记14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这段话中,谈到了看待他人的标准。这里的“缧绁”原来意思是捆绑犯人的绳子,在此代指监狱。传说公冶长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鸟语。这样一个身负奇才的能人,却不知为什么锒铛入狱。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了解他的为人,认为这黑锅并不应该由他来背,“非其罪也”。但别说是古代,就算是现在,人们只要一得知某某蹲过监狱,上过劳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还记得去想一想:这人真的有罪吗?因此,不难想见公冶长出狱后遭世人冷遇的凄凉境况了。

  但是,孔子却不以世俗的眼光来打量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长曾坐过牢而疏远、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自古以来,世人一提到谈婚论嫁之事,莫不是讲究门当户对,攀龙附凤。孔子当时名满天下,想攀这高枝的人想来也不会少了。但是孔子却选中了公冶长这个当过囚犯的穷小伙儿,只因为他从公冶长身处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气息。这就说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财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谓南容曰:“帮有道,不废;帮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继而又为自己哥哥的女儿相中了一位乘龙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个很有才具的人。他无论在盛世还是乱世,都可以进退自如。这样的人,确实是凤毛麟角。

  从公冶长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见,孔子的相人之术实在是高超。不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实学。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论语读书笔记15

  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别说半部论语了,就单单几则论语就告诉了我做人与学习的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呢!话说某一天,子路来孔子家学习,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慢慢的走了进来,孔子让他换一件衣服,子路听到后连忙回家,换了一件非常朴素的衣服回来了。却还是原来的样子。孔子就对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里数学测试,成绩出来后,我有一道题不懂,就去问老师。老师讲过后,问我明白没有,虽然我没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说,怕老师说我笨,结果下一次考试又没有答对,去掉了8分。

  《论语》使我们懂得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会无往而不胜!

【论语读书笔记汇编15篇】相关文章: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08-25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11-21

《论语译注》的读书笔记04-01

论语读书笔记15篇03-21

论语学而读书笔记10-12

论语读书笔记集合15篇04-06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03-28

《论语译注》的读书笔记8篇04-01

《论语节选》阅读答案10-21

《论语》节选阅读答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