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秋节的习俗

时间:2023-09-22 15:20:12 嘉璇 中秋 我要投稿

中秋节的习俗大全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习俗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中秋节的习俗大全


目录
【1】北京中秋节的习俗【6】福建中秋节的习俗
【2】扬州中秋节的习俗【7】广西中秋节的习俗
【3】贵州中秋节的习俗【8】温州中秋节的习俗
【4】山西中秋节的习俗【9】中秋节的习俗
【5】江苏中秋节的习俗【10】中秋节的由来


  北京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之夜,千家万户于庭院中对月设下香案,摆满了时鲜瓜果,诸如西瓜、苹果、葡萄、枣、梨、栗子等,还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头之类。全家人还在香炉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树。一切布置停当之后,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所谓祭月,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妇女。

  1、兔儿爷

  老北京中秋习俗,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2、吃月饼果品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老北京中秋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3、拜月

  旧时,老北京家家都要设置拜月台,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用于祭祀。而其中,重点摆的是团圆月饼,还要摆水果。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为月亮上住着嫦娥仙子,而灶神是位美男子,为了男女避嫌所以拜月时男子不拜,而过年时祭拜灶神,女子则不祭拜。

  拜月时,水果的摆放很有讲究。桃和石榴要放在一起,过去老百姓认为,桃子代表多寿,石榴代表多子,因此多寿多福的同时要多子多孙;栗子和柿子摆在一起,取“利市”的涵义,意思是“利于商家的繁荣”;撒上一把桂圆,意在“贵在团圆”;远方的游子无法回家,摆上藕,义喻“藕断丝连”。

  4、玩月

  玩月在老北京也很盛行。玩月有两种,一种叫文玩,就是赏月,写诗作画猜灯谜;另一种叫武玩就是到湖边,看月光投在水中;住四合院,院里有缸,盛满水,看着觉得不过瘾,捡起小石子往水里一扔,波澜四起。北京孩子还爱在胡同里追着月亮跑,那叫“追月”。

  当然,赏月一般不是独赏,而是全家聚集在一起,或者跟好友同僚一起,这就附带着团聚的习惯了。如果月圆之夜离乡在外,就会有游子思乡之情,感慨月圆人不圆了,由此催生好多中秋思乡的诗词。但是团聚成为中秋节的第一主题是明清以后的事。

  5、赏花

  赏花文化在中秋节也很有特点,家家户户都爱把花堆在窗台上,摆成“花山”。在崇文、宣武一带还有花市,各种花朵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每年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都会摆放大花篮,最近燕山文化广场也摆放了大花篮,祝愿大家每天向花儿一样绽放笑容。

  返回目录>>>

  扬州中秋节的习俗

  1、祭月

  老扬州在遵循着传统的祭月习俗。这天晚上,女性们都要竟相在阳台、庭院,陈设果品糕点,点燃香烛,向月祷拜直至深夜。在扬州,敬月的供品十分丰盛,有菱角、嫩藕、莲蓬、柿子、石榴、芡实、栗子、芋头、南瓜等,还有一盘鱼,加上“月宫饼”,举凡中秋时节成熟的瓜果都可以上供,越丰盛越好。这是妇女的节日,男性当然不应参与其中。

  2、月饼贴纸

  在扬州民间传说中,吃月饼与农民起义是联系在一起的:元代末年,老百姓想起义造反,但统治者监视严密,采取了十户连坐的制度,老百姓不敢公开约定起义日期,有人提议把写明起义时间的字条藏在饼馅里,分送给大家,届时一呼百应,揭竿起义,约定的时间是八月十五日。至今,扬式月饼的底部还贴有薄薄一小块方形纸,其来源就出于此。后来,民间就一直有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

  3、瘦西湖赏月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人自古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传说中秋月圆之夜,在瘦西湖畔看五亭桥下,每个桥洞都能看见一个月亮,一共可以看到15个月亮。因此,每到中秋扬州人都争着到五亭桥边看这一月亮奇观。

  4、照月求子

  在扬州,有“照月求子”的旧俗,认为久婚不孕的妇女,在中秋圆月当头时独坐院中,清沐月光,此后便可怀孕。婚后的夫妻,也必须双双携带中秋月饼等礼物,向父母回报养育之恩。但是妇女又必须在中秋月夜之前返回夫家。凡外出办事的人也都要尽可能在中秋节前返家,以便与全家中秋节团聚。

  5、点亮“宝塔灯”

  老扬州人认为月亮是一位神明,尊称为“月亮公公”,而在祭拜“月亮公公”的时候,不光要摆上祭品,还要点亮“宝塔灯”(由铜丝将玻璃片扎成宝塔形的灯),必选购藕节相连、小枝不缺的“子孙藕”和籽粒饱满、无空房的.“和合莲蓬”,还要供西瓜,并把瓜镂刻成城垛形,谓之“狗牙瓜”,寓意吉祥,祈求“月亮公公”的护佑。

  6、包圆烧饼

  中秋当天,家家忙着包圆烧饼,应该是扬州城乡一个特别的食俗。圆烧饼,顾名思义,寓意团团圆圆,另蕴含庆祝秋熟丰收之意。至今,许多老扬州包烧饼,还分供饼和食饼两种。供饼是五只大小不同的圆饼,到敬月时垒成宝塔形;食饼的大小和数量不等。

  7、分食月饼

  扬州人拜月后分食月饼,又讲究由家中主妇掌刀,按全家人口计算,不论在家或外出的人口,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每人一块,既不能破碎,又不能少切,未归家者由其子女代食,如家中有孕妇,还要增加一块,由孕妇之夫代食,以示家庭生活和美之意。

  8、吃“馊月饼”

  古扬州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就是八月十六,出嫁的女子带着小孩回娘家吃“馊月饼”。同样的风俗还有端午节的第二天,出嫁的女子带着小孩回娘家吃馊粽子。

  9、吃烂面烧饼

  在扬州,还有一种在中秋前后非常盛行的吃食,那就是烂面烧饼,由于制作精细,吃起来唇齿留香,松软味美,所以广受欢迎,不过由于烂面烧饼制作费时费力,且需要一定的技巧,所以现在会做烂面烧饼的市民已经不多了,只有一些老扬州还保留着这个传统习俗。

  返回目录>>>

  贵州中秋节的习俗

  1、苗族“闹月”

  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湘西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在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传着一种传统的恋爱方式——踩月亮。这里的踩月亮与黔东南的“游方”大同小异。

  踩月亮就是每当清风明月时,小伙子们拿着芦笙或木叶便走出家门,三三两两地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趁着皎洁的月光,吹起动听的芦笙、木叶。优美动听的乐曲呼唤着寨内的姑娘出来赏月,颇有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味道。小伙子的.芦笙或木叶吹 过三遍之后,仍不见姑娘的面,就说明姑娘已有对象或不喜欢这位小伙子,小伙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则被认为不礼貌。

  乐曲如呼唤来的姑娘,二人可通过对歌交谈。次数多了,就产生了感情。感情通过对歌来诉说,爱慕之情通过歌来倾吐。等到二人情意相通时,也就是有了感情基础,可互赠礼物表示定情。一般地说,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物是木梳、口弦或银器之类,姑娘回赠的是自己亲手织绣的花布带等。

  这种恋爱方式是在月光下进行的哦,故叫踩月亮。

  2、“偷瓜送子”

  贵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的习俗。要是谁家不生小孩,村里好心的小伙子们便在中秋这天趁着明亮的月光,来到地里,偷摘一个大冬瓜,刻画出小孩的模样,再把准备好的小孩衣服套在冬瓜上,用竹篮装好后敲锣打鼓抬到这户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后,将瓜放在床上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将冬瓜煮熟进食,要是以后怀孕了,受瓜人便要好好感谢这群小伙子。此后,这对夫妇生育的孩子就叫“瓜崽”。但奇怪的是,但凡接受“瓜崽”后生育的夫妇,生下的孩子都是男孩。

  3、侗族的偷月亮菜

  贵州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4、清镇市·瓜灯节

  每逢中秋佳节,清镇市的当地群众都要选取金瓜、南瓜或西瓜来雕“瓜灯”,寄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一件成功的瓜灯作品,体现“刻、镂、刮、挑、绘” 5 种工艺,“形、色、光、声、动” 5 个特色。

  近年来,瓜灯雕刻的文字和图案已有较大翻新,除“五谷丰登”、“欢度中秋”等传统灯外,“二龙戏珠”、“百鸟朝凤”、“嫦娥奔月”等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神话人物也在瓜灯上出现,充分展示了民间精湛的雕刻技艺。

  举办“中秋瓜灯节”已成为清镇市的传统活动,在2009年,清镇的“中秋瓜灯节”更被贵阳市政府列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摸秋

  “摸秋”,是以前很流行的一个习俗。参与的主体主要是小孩子。

  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田野里,甘蔗甜了,豆子黄了,柚子、桔子也熟了。

  以前小时没什么吃的,到了中秋的深夜,几个要好的小孩子结伴,一起去“摸秋”,其实就是去田里偷点东西吃。那时大人们都会交待小孩子:出去“摸秋”,就是吃一点,不能吃得太多了,更不能把东西偷回家;二是不能害了人家,把人家田里的东西搞到乱七八糟,影响人家的收成。

  对于“摸秋”,大多村民心里都很平淡,自己家里也有小孩子,吃点没啥,有的村民还高兴,认为小孩子到自家地里“摸秋”,是因为自己的庄稼长得好。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各家各户东西都吃不完,中秋“摸秋”的习俗已基本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偷”。

  6、赶天狗

  “赶天狗”,民间也叫“赶豺狗”。《余江县志》记载:烧瓦灯之后,小孩执火把(用稻草扎成的),在屋前房后行走,边走边喊“赶豺狗呀……”为的是保家里六畜平安;在以前,年长者还拿出鸟统,朝天鸣放,很是热闹。

  后来,“赶豺狗”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村庄的集体活动。在深夜11点左右,全村的青壮年男子,一起集合,从村口向外跑,要围着整个村庄跑一圈,跑的时候要敲锣打鼓,大家还要高声呼叫,有时还要拿竹杆,边跑边打地,就是要弄出巨大的声响,要把野兽吓跑。这样的活动仪式预示着整个村庄六畜平安、人丁兴旺。

  现在,青壮年男子基本都外出了,这样的活动大多停止了。有的村庄还会组织几个在家的青壮年男子,在村口敲锣打鼓,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

  7、拜月

  中秋拜月是已消失的习俗之一,在民间,有些地方也叫“请娘娘”。中秋拜月方式很多,或向月跪拜,或供月光神祃,但都把神像供或挂在月出方向,摆上供品,包括柚子、芋头、香蕉、菱角、花生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是一句谚语,意思是说拜月时,男子不能参加。由于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男子是不能给女子下跪的。月宫的嫦娥是女性,因此拜月时男子不能参加。

  “拜月”,是一种很庄重的仪式。在夜深月明之时,四周寂静,择一清静无风之所,熄灭灯光,所有人端坐,心诚,不能有丝毫杂念,连小孩都不能大声喧闹,来回奔跑。“拜月”开始之时,必烧头香,点香烛,妇女先拜,儿童次拜。关于“拜月”,很多参拜的人都希望月神显灵,预示全家人幸福平安。怎么才知道“月神”显灵呢,主要是看香烛的火焰,如有微风吹来,火焰就会吹向一边,据说这是月神在开始显灵了;这时,大家又接着轮流去拜。更期盼的是第二步:妇女们会用手架着一个竹簸箕,在供品之上,据说“月神”在享用供品之时,竹簸箕就会有规律地不断“点头”,神乎其神。

  其实,现在想一想,这个仪式只是一种心理感应,参加仪式有很多人,只要稍微走动,就会形成微风,香烛的火焰自然向斜;而架竹簸箕,考的却是耐性,时间长了,手会酸,自然就架不住,也就请不来“月神”。而请不来“月神”,大家又总以为自己心不诚。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迷信,一些年长的妇女去世之后,这个习俗也慢慢地消失了。

  返回目录>>>

  山西中秋节的习俗

  山西人过中秋节,月饼即是祭月供品,又是全家人欢度节日的食品,还作为赠送亲友的礼品。农村习惯自已制作,称为打月饼。每逢节日来临,家家都要架锅,自己烤制月饼。

  山西人普遍称中秋节为“八月十五”,是民间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中秋祭月,是山西民间悠久的风俗。祭月的主要物品首推月饼,月饼则分为祭月月饼(也称团圆月饼)和普通的食用月饼,祭月月饼讲究四个一斤,包含着“四平八稳,对称和谐”的意愿。晋西北祭月则用套饼,由大到小,垒起来像座宝塔,顶尖为一桃形月饼。繁峙县有一种特殊的球形月饼,是当地农家的独特创造,一般农家打月饼时,还专门为孩子们打制一些兔形小月饼,希望他们将来能够“蟾宫折桂”,步入仕途。

  1、忌月

  “女拜男不拜”

  老人习惯把中秋节称为“八月节”,还被称为“女儿节”。因古人认为月亮属“阴”,所以认为拜月都是女人的事。

  过去每临中秋黄昏时分,待明月升起,老西儿每家每户的女眷会在庭院的东南设一香案,案上至少有三盘月饼、三盘水果,案前放上毛豆枝子、鸡冠子花、切成莲花瓣形的莲瓣西瓜和九节藕。女人一一向月而拜。

  毛豆枝,代表月亮中的桂树;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娑罗树;九节藕,象征“九九”至尊意。

  祭月时还要有“月光码”,是非常大的一张草纸,印一些神符,上半截印太阴星君,下半截印月公、兔儿爷。然后糊在秫秸杆上,插在中间。过去有个儿歌,“月光码,供当中”。

  祭毕,一家人围桌而坐,饮团圆酒,分吃团圆月饼,其乐融融。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自古以来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山西人还有祭月、拜月的习俗。

  出嫁女儿要在婆家过夜,新媳妇回婆家时要由女婿专程去接,以示隆重。十六日起,娘家开始为出嫁女儿分送团圆月饼和其它月饼。

  2、吃月

  精雕细刻的月饼模子

  山西农村中制作月饼的木质模具最富地方特色,山西人普遍称其为“月饼模子”。质材上乘、精雕细刻的月饼模子是家家户户喜爱的宝物,许多农妇都以拥有几件好模子为荣。月饼模子以枣木为优,视木材大小而制作不同尺寸的月饼,小则直径三五寸,大则盈尺,镂刻广寒宫、玉兔等花纹图案。打月饼时,将事先做好的面饼坯子放入模子中,用力压实,然后朝下用巧力将月饼敲出,圆圆的月饼凸凹着种种花纹图案,招人喜爱,然后经过烘烤定形即成。山西月饼多以油和面,馅子有红枣、核桃、豆类、柿子、果脯、红糖等种类。月饼形状以圆为主,也有葫芦形、桃形或月牙形月饼。

  中秋作为团圆节,山西人特别重视全家团圆,中午在一起吃顿饭(晋北人多吃鲜羊肉饺子),晚上一起拜月、祭月。出门在外的人要在这天黄昏前赶回来,出嫁女儿要在婆家过夜,新媳妇回婆家时要由女婿专程去接,以示隆重。十六日起,娘家开始为出嫁女儿分送团圆月饼和其它月饼。

  专门用来祭月的月饼。晋北地区习惯用套饼,由小到大,垒起来象一座宝塔。繁峙县的中秋月饼,习惯做成球形。晋西北的月饼,和面全部采用麻油,显得特酥。农家打月饼,特别讲究制作一些兔儿形状的.小月饼,是专门送给小孩子的礼品。取意于月中玉兔,表示做大人的对孩了祝福。

  祭月物品除月饼外,还有西瓜、葡萄、毛豆。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意喻全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西瓜要存放到中秋节,必须在收获时便精心操作,挑选半熟、皮厚、无伤的,特意保存下来,专为祭月。晋南一带民间传说西瓜是一种野兽的头,它凶猛强悍,每年八月十五夜总要出来伤人,晋南人借吃西瓜(兽头)以解气。葡萄是山西晋中、太原一带的特产,历史悠久,恰在中秋时分前成熟。葡萄以其蔓枝多子和晶莹圆润的特征,很早就成为民间风俗中多子多福、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物,用葡萄祭月也是山西人久远的风俗传承。毛豆选摘嫩黄豆角连枝煮熟,色金黄,味清香,据说兔子最爱吃,祭月的毛豆是专门为月中玉兔准备的。晋西北许多农村习惯祭供煮熟的玉米棒,用意与毛豆相似,也是兔子喜爱之物。此外,祭月时还供些苹果、梨、柿子等时令水果。晋中一些地方把西瓜去瓤雕镂出各种图案,中间置一油灯,灯光从镂空的瓜皮间透射出来,柔和美观。

  3、供月

  西瓜月饼祭拜明月

  中秋之夜,家家团聚,在院落东面摆上供桌,上置月光马儿(即月神图象)、月饼、西瓜、毛豆、水果等,全家仰望一轮皓月,主拜者叩头敬献,口诵拜月歌:“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供器中有香炉、烛台等,香炉中点燃一种盘曲的线香,称为芸香。一俟玉兔东升,月光照临桌上供品,便表示月光菩萨已领受了这份情意,于是烧香焚纸,皆大欢喜。姑娘们拜月别有情趣,单独设一幅月光图,心中默默祈求嫦娥仙子保佑自己有个美好的未来。过去山西有些地方讲究“男不拜月”,可能因为月亮属阴;但是在晋东南一些地方则素有“女不望月”的风俗,祭月则全由男子进行。后来这些讲究都不那么严格了,各地通行全家男女老少一起赏月,一齐饮宴,谈天说地,以庆丰收,以贺团圆。山西民间流传着“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谣谚,认为“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必定好收成”,是为普遍的俗信。

  拜月结束后。全家围坐在一起,共享祭品,将一块大月饼按全家人数切块,每人一份,若有外出未归者,还要特意留给未归人一份,待其归来时食之。晋南中秋之夜拜月、食月饼之后,乡里小伙子们还要在夜色中打响鞭,即打马鞭,以音大而清脆者为优。有的地方是夜还要点硫磺火,称龙火。还要给自家养的狗戴上铃铛,领上狗东奔西跑。当月已西沉。大人们多已睡时,还会听到门外街巷里响起清脆的鞭声和孩子们的嬉戏声,铃声当当,鞭声叭叭,另有一番乐趣。

  八月十五日,天上月圆,地下饼圆,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山西民间特别注重此时此刻的全家团聚。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在这天回家过节,并且还习惯买上一些高级月饼。出嫁的姑娘忌在娘家过中秋节,要回到婆家与丈夫一块赏月。新媳妇回婆家必须由女婿来请。女婿叫媳妇要给岳父岳母送月饼作为礼品。

  4、玩月

  打响鞭!点龙火!

  食月饼之后,乡里小伙子们还要在夜色中打响鞭,即打马鞭,以音大而清脆者为优。有的地方是夜还要点硫磺火,称龙火。还要给自家养的狗戴上铃铛,领上狗东奔西跑。当月已西沉。大人们多已睡时,还会听到门外街巷里响起清脆的鞭声和孩子们的嬉戏声,铃声当当,鞭声叭叭,另有一番乐趣。

  5、醉月

  “桂花酒上头”

  桂花酒酿造的佳期就在金秋八月,于是中秋节饮桂花酒,也就成了“绝配”。桂花象征富贵吉祥、子孙昌盛,在中秋团圆之日,饮几杯由桂花调配的佳酿,那日后的生活一定也是吉祥如意。

  6、品秋

  “螃蟹啃不够”

  中秋吃螃蟹,这个习俗曹雪芹老先生在《红楼梦》里已经做过详细描述,看的人是哈喇子直流。

  吃螃蟹,有诀窍:是尖脐儿吃膏儿,圆脐儿吃黄儿啊!螃蟹您蒸着吃,那是最通常的吃法了。其实,讲究的人吃醉蟹。其味道清香肉活,味鲜吊舌,有着“天下第一美味”之称。

  7、追月

  “夜游走起来”

  老西儿中秋夜出游赏月叫做“走月亮”。每当中秋月亮升起时,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面对皓月当空,他们还会讲故事、猜月谜、解灯谜、赏花、“追月”之俗。

  8、游月

  “花灯耍起来”

  中秋节,要玩花灯。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也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好不热闹。

  9、晋东南地区,八月十五日要请女婿上门,设酒招待。

  中秋节民间祭月,除月饼以外,西瓜、葡萄等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取意瓜果丰收。

  傍晚,皓月中天时,要在院里摆上供桌,月饼、西瓜、葡萄、梨果等物。西瓜特别讲究切成莲花形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佛家的影响。佛教崇莲,佛国乐园被称为莲花世界。佛教神灵,都身居莲座。不过民间的解释却是“连生贵子”。今天则是图了好看而已。过去民间拜月,还要挂一张月光图,就是纸上画月中嫦娥、配玉兔、木杵、桂树等景。一切准备就绪,便可开始祭月了。

  旧时,山西境内大部分地区讲究“男不拜月”,大概因为月亮属阴吧,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晋东南地区民俗有“女不望月”的说法,祭祀只能由男子进行。如今这些禁忌,均非历史上那样严格了。

  老人们拜月还要念拜月歌,大体内容是“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姑娘们拜月却别有一番情趣。一般不与大人一块拜,单独设月光图,口不出声,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期望。

  拜月结束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共享祭品,同赏明月。晋南人要将大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对未能回来过节者,家人要把属于他的一份月饼保管起来,待其回来时享受,或是寄给本人。赏月时,小孩子一边饱餐瓜果月饼,一面观望月亮,提出种种问题。爷爷、奶奶便会讲起代代相传的各种民间故事。今天有文化的父母亲,则以科普知识对传统神话进行注释。爱好文学的人还喜欢写几首诗,抒发情怀。

  返回目录>>>

  江苏中秋节的习俗

  1、做秋

  兴化在中秋节前十天就有节日气氛,已结婚的女子要备办礼物为父亲“佐秋”或称“做秋”。秋字寓千秋之意,即祝愿父亲长寿。说起做秋还有点讲究,刚出嫁的女儿头一年为父亲“佐秋”,要备一套衣裤、鞋袜帽子、带猪蹄的猪脚肉、公鸡、酒和兴化米粉等,用漆盘子盛着。这种盘子状似圆盒子,有盖,以细篾条编织,再油漆彩绘,相当精致,通常十个为一挑,每边各五个,大小依次相叠,用红绳子结成的网兜套住就可以挑起来,将礼物盛好后挑着送到娘家。

  此后只要父亲健在,女儿即使是当了祖母也要为父亲佐秋。不过备办礼物不必像第一次那样丰盛,一般用一对精致的漆花篮装些礼物送去即可。不论礼物丰盛与否,兴化米粉是必不可少的。农历八月初,每逢双日,特别是初八、初十、十二日,在路上随时可以看到穿红衣服的妇女挑着担子回娘家,来来往往,好不热闹,那多是为其父做秋的。

  中秋节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用猪肉,海蛏或虾仁、鸡蛋、香菇等炒兴化米粉作为节日餐。在农家,人们吃过节日餐,大多搬出凳子坐在晒谷场上“等月华”,或称“待月华”。传说月中的玉免一年不分昼夜在桂花树下捣药,到中秋晚上将捣成的药即“月华”投向人间,谁得到吃了会成仙,即使不成仙也能长寿。小孩子们希望得到“月华”,天真地伴随大人们在月下守候,大人们倒也并非都在等待奇迹出现,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农忙之后,借此良宵在月下打着扇子边聊天边赏月!

  2、拜月

  在江苏的很多地方,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习俗,但到了连云港一带,男子也参加拜月,但只限行礼,行礼后就不再过问。

  南通中秋供月供的是女菩萨,所以供品里是绝对不能搭一点儿荤腥。等月亮东升的时候就要焚香点烛,奉祀“太阴星主月光菩萨”,开始祭月,南通叫“供月”。等拜祭完了,要烧神马,撤供品。

  3、月饼贴片

  苏州人在中秋节的食俗很丰富,有吃糖芋的,有吃糖炒栗子的,有吃水红菱的,自然更免不了吃月饼了。苏式月饼品种繁多,有荤有素,有甜有咸。咸月饼有鲜肉、火腿、猪油、虾仁等,甜月饼有白果、豆沙、玫瑰、椒盐四种,还有薄荷、枣泥、干菜、金腿、芝麻等等。

  苏式月饼上面都有一张小小的纸片。这背后有个传说。元朝末年,朝廷黑暗,张士诚举义旗,老百姓纷纷响应,一路所向披靡,攻下常州、无锡等地,并向苏州城进发。时值农历八月中旬,一位聪明的读书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赠送给亲友的每只月饼上都放一张小纸片,用毛笔书写“迎张”两字,其意思是相约迎接张士诚义军。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苏州不少家都照这个办法做,相约响应张士诚起义军。就这样,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4、石湖看串月

  苏州中秋节,旧习俗逐渐被简化为吃月饼、赏月了,而中秋夜“石湖看串月”的民间习俗却不可替代地成为苏州中秋的标志。所谓的“串月”,是指月亮偏西时洒下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

  清代诗人沈朝初有诗云:苏州好,串月有长桥。诗里的长桥便是看串月的最佳地点,指的是石湖东面越来桥右边的一座叫行春桥的九环洞桥。为了看这一年仅此一次的胜景,每到中秋,不仅苏州人,很多周边省市的游客也纷纷来此。

  5、杀鸭子

  在淮安,人们中秋节也有杀鸭子的习俗,传说也是人们串联起来要“杀鞑子”。但是演绎的成分更多一些:“后来一群狡猾的鞑子被追得走投无路,就跑到水里变成鸭子躲起来,大家又一齐跳下河去,把鸭子杀死。”。

  盐城人有吃老鸭汤就饼的习惯,一般是小碎米饼(俗称米饭饼)、小麦面饼、芝麻糖饼等。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6、卜阴晴

  无锡人还以中秋之夜的晴雨来预卜来年元宵节的阴晴,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元宵雨打灯。”又说:“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还有说:“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

  如此种种的谚语表达了一个现象:如果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那么来年元宵之夜也会月朗星稀,自然灯景如华了。

  7、接女儿、女婿来家吃团聚饭

  在节后第一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日,有接女儿、女婿来家吃团聚饭的习俗,俗称“带闺女女婿来家翻芋头皮”。有意思的是,在连云港,中秋夜吃剩下的芋头皮、果壳等不能随便扔,要堆积一处,待第二天下午才能拿出去倒掉。

  在盐城,中秋节前后还有已定亲但尚未婚娶的女婿给准岳父母家送礼的习俗,叫“追节”。礼物中两只鸭子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岳父岳母家全部收了鸭子就说明今年还不同意把女儿嫁出去,如果回一只就表示同意今年把女儿嫁出去了。

  8、烧宝塔灯

  烧宝塔灯习俗的来源于唐玄宗对大明寺栖灵塔的喜爱。相传有一次玄宗皇帝微服出巡到了扬州,看到扬州大明寺的栖灵塔,外形独特、设计巧妙,玄宗甚是喜爱。于是,每逢到了中秋佳节,皇宫里到处供奉扬州栖灵宝塔灯。

  后来,扬州人为了迎合皇上的喜爱以及表达对故乡的自豪感,年年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去购买宝塔灯去敬月,并把它作为中秋夜的.吉祥物。从此,点宝塔灯敬月便成了扬州城里的风俗习惯,一直流传下来。

  9、走月

  苏州一带还有中秋走月的习俗,《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记载:“中秋夜,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说的是月亮升起之后,穿看盛装打扮艳丽的妇女们相约结伴或在月下嬉戏玩耍,或互相串门闲话家常,或去闹市庙会闲逛,这样一直到夜深才返家。

  10、摸秋

  摸秋,又称捞秋,流行于黄河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所谓“摸秋”,也就是有些地方所称的“摸瓜求子”。

  婚后不曾怀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里摸一只瓜回来,就会怀孕生子。最好是南瓜,因为“南”谐音“男”,意为可得男孩;如果采到扁豆,意为可得女孩,因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采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头偕老,今后子女可婚姻美满。

  11、摆“欢喜酒”祭祀

  江阴人过中秋节,是有一套完整的习俗规矩的。从民俗专家那里,我们了解到了许多细节:早晨起来,要吃糖芋头,放上红糖和桂花,甜糯香滑,很是美味。中午要摆“欢喜酒”,表示在团圆佳节思念祖先。

  摆“欢喜酒”祭祀时,桌上只放一个“九拼盘”,里面有五样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数盅,不上饭,不化锡箔。中秋节一天中的重点是晚上,一家人要尽可能团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饭”。

  12、斗香

  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熟等地有中秋“斗香”的习俗,在月亮将出的时候,一些较富裕的家庭就开始在庭院之中布置斗香。斗香是将很多根细香紧紧地捆扎成一个粗粗的圆柱体,作为底盘放在地上,再扎一个稻小的圆柱放在底盘上,依次效法,越往上用细香扎的圆柱体越细,在两个圆柱相接的地方会用彩纸围住,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彩纸上往往绘有嫦娥、月宫、桂树、玉兔等图案,整体看上去犹如一个色彩绚丽的塔,所以也叫“香塔”。

  香塔有高有低,最高者有二十多层,近一人高。明月当空之时,点燃香塔,层层叠叠的火光预示看红红火火节节高升,很是壮观。烧斗香在清代最为繁盛,但是这种奢侈的烧香方法也只限于富裕的家庭,穷苦人家是摆不起这么大的排场的。

  返回目录>>>

  福建中秋节的习俗

  1、送秋

  莆田人在中秋佳节有“送秋”、“做秋”和赏月的传统民俗。莆田是著名的侨乡,在海外的亲人甚多,他们往往提前带着珍馐回乡“做秋”,向其父母和长辈请安,共同过着“月是故乡明”的团圆节日。国内人家已出嫁的女儿每于中秋节前送礼物给娘家父母“送秋”,体显出其尊亲、爱亲的传统美德。“送秋”的礼物,有的二色,有的四色。如:月饼、白果(银杏)、板栗、香芋(槟榔芋)、猪“戈”(猪蹄)、花生油、米粉等,亲友之间也有互送月饼的。

  2、做秋

  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有宴席。富裕人家,山珍海味,香飘四座;寻常人家,也有“加餐”,以饱口福,俗叫“做秋”。但无论盘菜多少道,其中炒兴化米粉和香芋是不可少的。家庭主妇对炒兴化米粉都有好工夫,色、味、香俱佳。宋理学家朱熹在兴化讲学时,吃到炒兴化米粉,不禁拍案叫绝,说:“可口,美味无穷!”煮芋头时,把去皮的芋头在锅中稍蒸,然后把它切成块块,下锅油炒,再加入肉丝、香菇、栗子等佐料,加水炖20-30分钟。芋头烂熟,汤汁飘香,令人食指欲动!山区的群众常把芋头“群”(炖)烂、切碎,加入米粉一起炒,故有“芋‘群’米粉炒”的俗谚。吃米粉意思就是吃到胡子白了,就是说吃了会高寿。按照莆田民间的说法, 栗子是民间传统的进补食品,诗人范成大赞曰:“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栗子从壳的`柄端切一刀,放入沸水锅中煮10分钟,捞起冷却,剥去壳膜,食之鲜甜不腻。而莆田方言的“芋头”与“熬”谐音。过去人们生活艰辛,吃芋头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头”,寄望来年时来运转。

  一家人聚餐后,一轮圆月已挂上中天。在这“八月中秋月正圆”、“月是故乡明”的时光,大家在阳台上或庭院中,摆上月饼、白果、栗,边吃、边赏月。有的人去白塘玩月,中秋夜“游白塘”,是涵江人得天独厚的赏心乐事,他们每每玩到“月到天心光上下”的午夜时,才漫步踏月回家。有些地方有演出莆仙戏和演奏十音八乐的风俗。

  3、摆塔

  中秋摆塔是旧时福州民间一项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动,历史悠久,盛行于明朝嘉靖年间。

  相传,戚继光赴闽灭倭患大捷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

  这个习俗慢慢流传下来。到了中秋之夜,各家各户将家中的珍藏悉数摆放在厅堂上,层层摆上泥塑或陶瓷品,并辅以烛台、花瓶、香炉等,甚是壮观,摆成塔状,故称“摆塔”。

  4、请月姑

  漳州、上杭等地则称“请月姑”。上杭之俗更奇,请月姑时,将一小筐放在盘中,据说月神降临,筐便会自动上升,并有剥啄声,女子便计其数以卜灾祥。在建宁,中秋夜有的妇女对月问吉凶,俗称“请木杓神”。

  泰宁、永定一带,妇女不但“请月姑”,而且还“等月华”。“等月华”又称“待月华”,民间传说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间,便把月宫中的一些宝贝撒下,谁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这一习俗在福州地区、莆田、仙游一带也有。据乾隆版《仙游县志?邑肇志?风俗》(卷8)载:“中秋望月,宴饮达曙,笙歌载路,谓之‘待月华’。”

  厦门、金门一带,妇女拈香于墙壁间,听人语,以占休咎(吉凶),俗称“听香”。

  建宁、建瓯、浦城等地,有中秋夜乞嗣(求生男孩)之俗。浦城的一些地方还有于月下祈长寿的。在莆田,出嫁的女子在中秋夜应具饮食馈送父母,称为“佐秋”。以上习俗,今大多不存。

  返回目录>>>

  广西中秋节的习俗

  1、闹哥孩

  流行于广西德保县。最初这顼活动叫“请囊海”,“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意为请月亮里的仙女大姐下凡与民同乐,但因为组织者和参加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闹哥孩”。

  届时,村里的老少男子都要来围观。在闹台上摆一碗米,上插数根燃香,一边摆一碗月饼;闹台的两边各竖立一根柴担,一根的顶部插一个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条和蜡烛;另一根顶部挂一双鞋、一双袜子和一块面巾,妇女们围闹台而坐,开始唱歌请月亮上的仙大哥下来与民同乐。

  歌唱近一个小时后,数位女子站起来东跑西穿,人们即知这是仙大哥下来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们跑一阵后就在闹台前坐下,身子左右摇摆,口里说着含混不清的话。

  这时其他妇女一起上前来问她们将来的祸福,仙人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从此以后她们便是公认的巫婆。“哥孩”下来后,闹台周围的妇女便开始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此后对歌还要持续数个晚上。

  2、请月姑

  同是中秋节这一天,广西靖西、那坡一带的壮族,姑娘们用艾叶水沐浴,梳妆打扮,打扫屋内外,用柚子叶水洒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长的竹竿竖在门前空旷地,顶上插一个插满线香的柚子,香烟缭绕,作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门前置桌,放上月饼、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头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与小伙们围坐在一起,推选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两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别压住双眼和双耳,旋转头部,以示正从月宫下凡。大家将月姑认作“同年姐妹”(义姐妹),请她对歌。大家发问,她作答,欢歌笑语,情意绵长。

  3、骂中秋

  广西西林等地的壮族中有“骂中秋”的习俗。传说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爱虚伪的甜嘴,却欣赏尖刻的骂人艺术。有一个男青年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姑娘所种甘蔗的人,骂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动,嫁给了青年。从此,形成一种青年人以恶作剧引入发骂的风俗。

  他们三五成群,乘老人中秋赏月之际,用反锁大门、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实等小小的恶作剧,以引起主人痛骂。而恶作剧者往往还要挑选善于骂人的人家,进行挑衅活动。

  按惯例,骂人者不能使用污言秽语,只能以刻薄的语言显示其骂人才能。当地风俗认为中秋之夜被骂得越多,就越长寿。因而形成了一个不是以欢歌曼舞,而是以骂不绝耳为主要内容的奇特节日。

  4、吃鸭

  中秋节不少地方都有吃鸭子的习惯,广西也一样。中秋节吃鸭子是根据一段历史传说而来的:元末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统治。

  另外,秋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鸭子本是凉性食品,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宜于滋阴养津以防秋燥。柠檬鸭是壮乡的'名菜,最受广西食客欢迎的就是鸭知道老味柠檬。鸭知道老味柠檬鸭推出的电商真空包装款,酸辣美味,是正宗南宁老味道,适合中秋节与家人分享,拿去送礼也倍儿有面子。

  5、玩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柚子灯也叫“龙灯”,中秋节当晚,待嫁女子会亲自动手做“龙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

  待月光照到江面时,点燃蜡烛把“龙灯”放到水面上。谁的“龙灯”飘得快谁就可能嫁得快;飘得远或近,将预示着未来出嫁的远或近。虽然“龙灯”不能准确的预告人们的婚姻大事,但是放“龙灯”作为美好生活的祝愿被沿袭至今。

  6、烧柚子香

  南方某些地方还有烧塔的习俗,主要也是为了祭祀,而在广西,我们烧的是柚子香。中秋传统佳节是壮族沙田柚子收获季节,有的人便将细香插在柚子上,就叫做烧柚子香;还有用长竿举过屋檐,表示对月恭敬。柚子壳有特殊香气,细香插破,芳香四溢,可以驱除秽气。

  7、吃柚子

  除了烧香,还要吃柚子。由于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而且柚子的“柚”和庇佑的“佑”同音,因而被人们认为有吉祥的含义。而中秋恰逢柚子收获的季节,当然要吃一个柚子,来保平安了。

  8、唱山歌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也象征着爱情,在古代不少青年男女就是在中秋活动中邂逅并喜结良缘的。在广西的武鸣,每到中秋的晚上,当地的壮族人就会在祭拜月亮之后,乘着皎洁月光,成群结队在灵水河畔对歌,通宵达旦彻夜不歇。对歌后如有钟情的恋人,便结下百年之好。

  除了壮族,能歌善舞的侗族也要以歌传情。中秋节晚上,经过充分准备的芦笙歌舞队去邻近的山寨赛歌,歌声悠扬,舞姿婆娑,人群仿佛荡漾在如水的月光里,叫做“行月”。

  侗族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手持芦笙,成群结队踏着月光,吹奏着美妙的乐曲,跳着欢快的舞步从四面八方涌向赛歌场地,一人领歌领舞,众人相伴相合。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很快就被漂亮的姑娘引到一边,两人对歌对舞,美好的爱情也就在这时候产生。

  返回目录>>>

  温州中秋节的习俗

  1、做月饼

  八月八,月饼馅芝麻。这句童谣就说明温州人对做月饼的讲究。未到中秋,家家户户就摆开阵势,人人动手制作月饼,待中秋之夜,一边赏月,一边尝用。

  2、摆家宴

  中秋午时,全家大小团聚用餐,吃的都是时令菜肴,其中少不了“老鸭”(意谓吃了老鸭对脚力有作用)、“芋头”(年年有“余”,各有出“头”)、“粉干”(“粉”谐音“分”、“干”谐音“官”,盼孩子长大后事业有成能“分”享“官禄之福”)等三道吉祥讨彩的本土菜肴。

  3、游河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秋之夜,塘河两岸的小伙子们喜欢出门划船,船里摆着赏月的.果品,大家躺在舱内拉琴唱歌,一路随波而去,体验“月亮走我也走”的感觉。

  4、偷菜园

  过去,每当中秋之夜,大姑娘们会去农家田园里“偷菜”,以讨个好彩头:“偷着葱,嫁个好老公;偷着菜,找个好女婿。”由于这是民风习俗之举,故种菜的人也会不作计较,要“偷”尽“偷”。

  古代温州,民间普遍信仰月亮神,俗称“月光佛”。每逢中秋节,都要举行赏月和祭月,“贫窭亦然”。节前,城区的打锣桥、府头门(即今人民广场)一带,有各种小型摆设物具在地摊上叫卖,有些店铺也有出售。

  其中有香炉、烛台、盘碗、堂灯、桌椅、轿马、金鱼缸、乐器以及各种人物、戏具等,都缩至三五寸,长不逾尺,有铜、锡制的,也有用木竹做的,十分逗人喜爱。这是一种适应中秋赏月需要的临时集市,顾客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他们成群结队来选购这些小商品,以便中秋赏月时使用。

  中秋节傍晚,当月亮升起后,人们在中庭摆开小桌或茶几,儿童们把赏月食品盛以小盘,陈列起来玩赏。有的人家用一个米筛,内置一大月饼。这种甜饼直径1尺左右,厚约0.5寸,内实无馅,外附芝麻,其大如盘,像个大月亮。清戴玉生《瓯江竹枝词》诗云:“手招银屏看素娥,纤云四卷镜新磨。儿童笑指盘中月,比拟天边大几多。”

  在月饼周围放10只小碟子(木制,直径约2.5寸,染以杂色,也有用铜、锡做的),碟中放上各种各样的果品或特制的动物图案糕饼,作为祭品。大月饼中央置一小玻璃金鱼缸,内放各色金鱼,两边还放置小烛台。

  同时,每家还把其他小型物品,如玛瑙、珊瑚、碧玉等物品和花卉、盆景等,都摆出来,任人参观,相互炫耀。有钱人家开筵赏月,吃中秋酒,穷苦人家仅煮食粉干和芋艿。待月亮东升,阖家在中庭对月啖饼,进行赏月。

  返回目录>>>

  中秋节的习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的形式与意义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并有相关的祭祀的记载。在民间,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加之相关诗词的作用,中秋节更逐渐为人们重视。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关注,中秋节也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中国城乡各地,乃至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侨胞,中秋节这天都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民间谚语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中秋节还有吃芋头的习俗。节日这天家家户户烹煮一锅蕃薯芋头,供家人食用。据说是感谢土地公公赐给穷人蕃薯芋头以解困之恩德。还有把吃芋头同元末汉人推翻元朝暴政联系起来。"芋艿"和"遇难"的谐音,吃芋艿不忘国家和民族的危难。

  中秋游乐。在江南一带,因为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夜半湖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也是美事一桩。

  1、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2、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3、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4、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名叫黄花,黄花美丽,善良,聪明。由于那年大旱,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经常躺在床上,后来,黄花在南山的草丛里发现了两个扁圆的野瓜,于是就把他带回家,煮给父母吃,没想到这瓜香喷喷,甜津津的,两位老人吃了后食欲大增,慢慢的病就好了。黄花把瓜种子种在地里,后来长出许多瓜来,因为他是从南山采来的,所以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就流传着吃南瓜的习俗。

  5、食田螺

  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6、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根据各地文化不同,中秋节食俗也自然而然的不同。

  7、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8、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9、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返回目录>>>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一词并未是起源于唐朝,早在《周礼》的《礼记·月令》中就有:“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的说法。在我国一年有四季,而每季又分为孟、仲、季,根据我国的历法来看,农历八月是秋天的第二个月份,俗称仲秋,而八月十五恰好在仲秋的中间,所谓就是“中秋”了。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它始于我国唐朝初期,盛行于宋朝,而明清时期,中秋节俨然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之一。

  始于唐朝

  在唐朝就有“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讲的是唐明皇在八月十五的夜里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里在道人罗公元的陪奉下飞向了月宫,在这充满寒气的月宫门前有一个飘香的桂花树,树下活波的白兔正在捣药,宫门牌匾上有“广寒清虚之府”的字样。明皇走进广寒宫发现到处琼楼玉宇,仙灵气派,而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有穿着轻纱罗曼的众多仙女翩翩起舞,飘逸动人,乐曲悠扬悦耳,好不让人陶醉……

  梦醒之后,唐明皇赶紧叫人记下了梦里的乐曲,经过乐师们的调整,才有了流传于后世的《霓裳羽衣曲》。

  后来,民间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并且中秋节开始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盛行于宋朝

  在北宋时期,中秋节正式被定于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们现代中秋节的时间。中秋节盛行于宋朝可以从很多有记载的著作中看出来。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吃月饼的'习俗也是从北宋开始,当时北宋皇宫里吃的是宫饼,而民间也有类似于月饼的小饼、团饼,那个时候称这些饼为“荷叶”、“芙蓉”、“金花”等,都是我们现代“月饼”的前身。至今,吃月饼仍然是中秋节最传统的习俗。

  中秋节吃月饼习俗

  到了明朝时期,中秋节俨然成为了妇女们归宁、团圆的节日。在这一天,凡是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家探亲,并且在当日必须返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过夜。

  而在海南,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则有吃红薯和甘蔗的习俗。在广东、广西等地,中秋节流行燃灯。

  在清末明初时期,中秋节已经是个很隆重的节日了,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民间普通老百姓,都非常重视中秋节,每逢佳节,必会有各种月饼糕点出售,最有名的莫过于开封人民过中秋,著名的糕点铺子“稻香村”、“五美”、“野荸荠”等在中秋节之前都会提前售出月饼。吃月饼俨然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

  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秋发展到今天仍然是被人们重视的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我国“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的古诗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返回目录>>>

【中秋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习俗11-06

中秋节习俗11-11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附各地习俗)02-27

中秋节习俗作文06-26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精选】07-09

中秋节赏月习俗11-10

中秋节习俗作文【精选】07-04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03-22

壮族中秋节的习俗09-09

香港中秋节习俗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