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创业真实小故事

时间:2022-08-03 19:30:35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业真实小故事

  如今创业是大众的选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业真实小故事,欢迎阅读!

创业真实小故事

  1、借鸡生蛋

  现代经济活动中,自身经济实力不足却又要发展事业,许多人也会来个“借鸡生蛋”“借得钱来,投资生产,赚回钱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这种经营谋略,也叫“负债经营,无钱走遍天下。”然而,时至今日,当人人都懂得借鸡生蛋时,“鸡”就不那么好借,就得讲究许多技法。给人“信”字,这是借鸡技法中的根本大法。

  在广州,有一位数百万元资产的私营企业主岳亚贤,当年家里穷得叮当响。靠做不做都36元的工资,别说摆脱个穷字,连生计也难,他下决心要做番事业。没有本钱的创业,想到邻居潘婶有好几个儿子在香港,就向其借钱。开始借10元,讲好一礼拜还,但他根本没动那钱,只是锁在箱里,到期准时归还。过了个把月,他又向潘婶借20元,她讲定归还日,他一样不用,到期原钱加息奉还;如此一次次借了还,还了借,大半年时间过去了,还真的没动用过所借用过的任何一分钱。待潘婶一再夸其“有信用”时,岳亚贤顺水推舟地向她讲了自己的打算办个”方便居民生活小卖店”的想法和难处。潘婶也真爽快,笑着安慰他:“放心,你亚贤要办店,借你个万儿八千没问题。”就这样,岳亚贤凭着良好的“信誉”筹到创业资本。    钱,是投资创业的硬资本,对于无钱或财力不足的人来说,能借到钱,就可心想事成。中国银行有2000多个亿个人存款,如果你这个商人有信誉,就永远不必为缺钱而发愁。

  2、腰缠百万的富人

  黄光裕总算明白了这个理儿。22岁的广东汕头小伙子还没大摸清赚钱的门道。他是做家电批发的,老家那地方商行林立、竞争剧烈,他觉得生存余地大小,一口气向北,直跑到内蒙古。内蒙古很大,黄光裕转悠了一年,没做成多少生意,却从内蒙人的厚诚人格中学到了赚钱的窍门。1987年春节前,他从内蒙古转道北京回汕头的家里过年,因为春运车票紧张滞留了几天,闷着没事,就在北京城里逛电器行,遇到和气的店员,老板,就试着联系点业务。

  凭着厚诚人格,黄光裕不“黑”不该赚的钱,把利润最大限度地让给客户。没有本钱的创业,连黄光裕自己也没料到,三天逛下来,竟然得到了100多万元的订货单。真是喜从天降。黄光裕感到自己摸到了生意的窍门,也摸到了财富的大门。人间正途须奋勇。转过年来,黄光裕说干就干,与北京人合资在牛街创办国美电器商行。虽然谈不上多大的实力,黄光裕却端得出真正的大家风度,他进最好、最俏的货,卖的却是全市最低的价,没过多久,京津一带的同行们都知道了牛街有个不“黑”人的黄光裕。黄光裕凭的是厚诚,博得是信誉,做的是买卖。他的批发业务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一年之后,他又干起了零售,零售业比批发琐细。竞争也更加激烈,各家电器商行老板挖空心思、招徕顾客,各有各的高招儿。没有本钱的创业,黄光裕任凭商海变幻,仍然抱定自己的老主意,扎扎实实地傅信誉。而且这一回,他是比先前更厚诚了,居然自己设起了“维修站”,只要是他店里卖出去的商品,都可以享受他的“亚华电器服务中心”的售后服务。如今,黄光裕的汕头国美企业总公司在北京有7个分公司,年营业额达数千万元之巨,而他本人也早已是腰缠百万的富人了。

  3、从流浪汉到百万富翁

  冯志久原是一名流浪汉,到处漂泊,虽历尽艰辛,却穷得叮当响。1990年,冯志久跟随数百万淘金者涌到珠江三角洲,却发现这里早已人满为患,他想到工厂打工,但因年龄大,无技术,工厂不收他。冯志久百无聊赖,便在各工厂区转悠,看到工人们下班后都端着饭盒往街上的小店子跑,还有那在街上饥渴的盲流,他脑子一转,怎么不再开一个供打工者吃饭的小店呢

  于是,他心一横,租了一间民房作厨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担起两桶饭菜,往流浪的人群中推销,一天下来能挣30元,很快他凑足37000元资金,在广州黄埔大道边租了一间5平方的店铺,办了执照,把鞭炮一放,快餐店开张了。   冯志久的小饭店一开张,就象鲜花引蝶似的引来了众多的顾客,他经营主要的绝招,就是收费低。那时广州的饭店快餐时价最低是2元,而他却一律为1元。没有本钱的创业,1元钱吃饭谁不来!冯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结帐之后,除了开支,竟赚了2000元。后来他又增添了桌凳餐具,雇了临时工,扩大门面,每天早餐卖粉中晚餐卖饭,一律一元一份。

  这样,每天的顾客少说也有500多人,最多达1000多人。他挣钱的奥妙在于薄利多销。每份1元的饭菜其实是没有挣头的,但打算的好,也可以赚几角钱,如果每天能卖1000份,就可挣300元,一个月就是9000元。一个流浪汉变得如此精于经营。几年下来,冯志久已身家上百万元,直到现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价。人称他“1元钱大享”。

  4、“野路子”杨震凯:赚钱并非难事

  杨震凯初中时,业余时间做论坛版主,码过数百万字;

  杨震凯高中时,倒腾各式手机,月入2-3万,还自己开了一个手机店;

  杨震凯大学时,创业扎进校园餐饮外卖,和饿了么抗衡一时;

  杨震凯辍学后,杠上新媒体运营,成为万千自媒体背后的大管家。

  看完杨震凯的履历,小编不禁汗颜,这哪是“野路子”,分明就是不可多得的“商业奇葩”。更有趣的是,这朵“奇葩”来自一个地地道道的公务员家庭,似乎毫无“商业基因”。从这点上看,杨震凯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无师自通。

  大学期间,他参与开发“外卖小王子”程序,将传统的电话订餐转移到线上实现O2O订餐。不同于饿了么、美团等其它外卖,它的优势体现在不用下载App,在微信上直接点餐,主打“上课点餐下课吃”的卖点,在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中可谓“红极一时”。可惜最后没跑过竞争对手,这是杨震凯第一次挫败。

  大二,杨震凯的人生面临了一次重大选择,出国留学or辍学。虽然向往国外的生活,但杨震凯深知以自己当时的成绩,极难申请到国外名校,最后他瞒着父母,自己偷偷办理了辍学手续。

  辍学后的杨震凯,再一次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与几个朋友共同研发了一款新媒体神器——新媒体管家,解救百万运营狗。新媒体管家是一款完全免费开放的微信x公众号的账号管理工具,具有采集图文、快捷搜图、样式中心、图片美化、排版美化等功能,目前用户已经突破50万人次。

  作为一家互联网创新企业,杨震凯团队也在不断更新产品功能,完成迭代更新。今年8月份,在中国新媒体企业峰会上,杨震凯还发布了新媒体管家的新功能——全网发布。即一个工具管理你的所有新媒体账号,包括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微博、知乎、网易媒体平台、搜狐开放平台等11家新媒体平台。这一新功能大大提升了编辑的效率和新闻的时效性。据了解,新媒体小编只需按一键全网发布,消息便会立刻遍布各大媒体头条,真正做到“抢”热点。

  从“不务正业”到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从辍学创业逆袭成为CEO,25岁的杨震凯已然学会游刃有余地面对风谲云诡的商业世界。

  比起管理和赚钱,杨震凯仍然和小时候一样爱琢磨各式数码产品,他觉得自己更愿意做产品经理。他说,他的偶像是乔布斯,如果可以,将来他一定要做一款像iphone一样牛逼的手机。

  5、赚钱魔术师

  1982年,刚刚放下“青苗”或红十字卫生箱的周潮仁还只是位24岁的青年,“赤脚医生”失去行医资格,同时意味着他将回到农民的行列。没有本钱的创业,在人多地少的潮汕平原,“田里没有金子”是一句人人都知晓的老行语。一天,在家闲得发慌的周潮仁在镇上喝早茶时听人说:上海人爱吃蜜饯,男女老少都爱吃,根本不管这蜜饯腌缸里有蛆虫。周潮仁是个有心计的人,他想,当地人家家几乎有口大腌缸,每年水果收获时,都将吃不了的水果整理后倒入腌制成凉果,吃都吃不完。这些东西若拿到上海去,说不准能赚钱哩。于是周潮仁东拼西凑了70元车马费,扛上了30公斤蜜饯闯荡大上海去了。

  周潮仁到了上海,他扛着蜜饯一连到好几家食品店推销,得到几乎相同的回答:“没有国营集体工商执照,什么生意都不能和你做!”这一晚,他在南京路的屋檐下度过。守着一大袋蜜饯直发愁。天无绝人之路。翌晨,一位潮州同乡和他相遇,并答应帮他解脱困境,同乡用自己的营业执照,银行帐号和批发票,很快将30公斤蜜饯以168元成交。同乡付给周100元现金后走了。虽然100元对于当时的周潮仁来说不是一笔巨款,但更使他振奋的是同行凭着一张营业执照在10分钟里赚了68元,赚钱就像魔术师。他暗暗发誓:我也要当赚钱魔术师。

  周潮仁回到家乡,周潮仁一口气办了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营业执照。该年12月,他以平均每公斤0。9元的成本在家乡收购近1吨的蜜饯,再次闯荡上海,由于这次他持有多种“版本”的营业执照,他的蜜饯生意格外红火,这次他净赚1500元,是他过去当“赤脚医生”六年的收入。

  这次的成功,使周潮仁的野心更大了。他在家乡成立了“凉果收购站”,在上海租了一套公寓,每天晚上,他根据上海蜜饯市场的销售动向,让自己的秘书编制生产计划向家乡电传。没有本钱的创业,与此同时,潮州每天发往上海的长途运输车队中,有一辆车是他包下的。几年过去,周潮仁成了响当当的上海蜜饯市场大王。

【创业真实小故事】相关文章:

创业的故事11-03

IT创业故事09-12

经典的创业故事08-07

创业的故事08-23

创业的故事精选08-06

「名人创业故事」乡村基李红的创业故事08-10

名人创业故事11-04

创业成功的故事11-03

经典创业励志故事11-07

创业励志故事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