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

时间:2022-07-31 08:54:26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1

  毕业设计题目

  论苏童《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苏童是江苏也是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其小说有较强的哲理色彩和先锋意识,代表了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苏童小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现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研究:主要论述女性不能摆脱的悲剧命运;(2)悲剧意识研究:以人在社会中存在的状态,揭示人的命运的悲剧性;(3)“逃亡与回归”情绪;(4)叙事学:从叙述角度,叙述语言、叙述时间方面研究苏童的“香椿树”系列小说;(5)死亡意象;(6)文体研究:研究苏童小说语言的隐喻性;(7)地域研究:探讨苏童小说中呈现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和与之相映的美学风范。

  针对苏童《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香椿树街”少年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时代背景角度着重突出少年的精神创伤。张磅礴在《“伤痕的另一种书写方式——论苏童小说中的恶魔少年现象》中认为实际上这些不良少年的症候 ,反映的正是在经历人性罪恶被纵容的浩劫之后,在面临社会秩序重建时内心的困惑和迷惘,是那个忽然倒塌的时代的后遗症;吴翔之的《他们在一无所获中等待未来——苏童“香椿树街系列”中的少年形象》论述在一个封闭、孤独、阴郁、糜烂、“大坑”般的大时代背景环境里,一颗颗扭曲、骚动、茫然、困惑的心灵一无所获的等待未来。

  二是与莫言,塞林格的少年小说作比较。在应玲素的《小说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苏童、莫言童年视觉小说创作比较》中,从现实与超现实的写意角度对苏童和莫言的童年视觉小说作比较,揭示其在创作风格上的共通点和不同点,周新民《塞林格与苏童:少年形象的书写与创造》中,作者从叙事形式和艺术形式上对比苏童小说中少年形象对塞林格的继承与突破。

  应当看到,除了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外,“香椿树街”少年系列中还有一个关键的内涵——一种对生存的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探索的关注。本文尝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分析苏童小说《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通过梳理他们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心理轨迹、叙事策略,探讨形成这些少年形象的社会、历史、作家方面的原因,发掘这些形象的意义。本课题对于深入认识苏童小说具有一定意义。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分析苏童小说苏童《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及其特征

  2、《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形成的原因

  3、《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塑造少年形象的意义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1、文本细读法;2、是社会历史分析法。

  技术路线:先读作品,概括其中的少年形象特征,对少年形象进行分类,探讨少年形象形成的原因。

  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计划

  第一学期:

  第六—八周: 进行论文选题材料搜索、分析、整理 第八周:准备好论文选题

  第九到—十八周:搜集论文相关资料,做好论文相关储备

  第二学期:

  第一、二周:提交开题报告,完成论文提纲

  第三周—第九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十周—第十三周:完成论文初稿

  第十四周—第十五周:实现论文定稿,申请论文答辩

  第十六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尧,林建法.苏童王宏图对话录[M].苏州大学出版社,20xx. 苏童.城北地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

  [2]李婷婷.论苏童“童年与成长”系列小说中的少年形象[J].语文学刊,20xx(60).

  [3]叶志良,郭颖杰.论苏童小说童年意绪的发生[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4).

  [4]孙其勇.试论作家苏童童年生活对作品的影响[J].学理论,20xx(19).

  [5]周新民.塞林格与苏童:少年形象的书写与创造[J].外国文学研究,20xx(3).

  [6]马燕.苏童研究叙评[J].宁波教育学学报,20xx(1).

  [7]张磅礴.“伤痕”的另一种书写方式——论苏童小说中的恶魔少年现象[J]喀什师范学报,20xx(1).

  [8]周莉.苏童“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的少年成长的三个关键词[J]现当代文学研究,20xx.

  [9]高承新.旧城少年的成长之痛——苏童“顽童”系列小说成长主题浅论[J]语文学刊,20xx(3).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2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究

  1.准确定位,确定学科方向

  学科定位是地方高校创办汉语文文学专业成败的关键问题。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培养研究性和综合型人才,毕业生大都从事教学,理论研究,新闻记者、编辑和文学批评等工作。1999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分工细化程度的加剧,社会对专门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剧,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人文专业,学生不能把课堂学习的知识直接转化为技术技能应用于职业领域,不具备很强的应用特性,因此汉语言文学专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是这不意味着社会不需要汉语言文学的人才,恰恰相反,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行业———媒体、公共管理、教育业、艺术、娱乐、法律、培训等行业中,语言应用能力是处于前三位的核心知识,但由于在管理、经济、设计、法律等方面知识的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许多相关行业中缺少竞争优势。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文人才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因此,为用人单位培养以写作能力为突出能力的应用型中文人才是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学科定位的出发点。

  2.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找准突破口

  自1910北京大学实行分科教学设立中国文学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已经有百年时间,专业建设经验丰富、课程体系完备,但学科的发展方向不会因为历史悠久就一定要约定俗成。在学科建设的路上我们要根据社会需要、学校特点以及地域性、时间性的差异,找准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师资薄弱、经费不足是不争的事实,故而在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找准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市场需求什么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而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落脚点则在课程建设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在做课程建设时,应该将语言应用能力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将语言的运用能力融进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以《古代汉语》为例,《古代汉语》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在网络超级发达、便利的时代,学生对于不懂的古代文献,不会愿意去查字典,逐字逐句的解释、分析了,更愿意去网上百度,直接找翻译来看。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加入故事性强、接地气的一些古文,让学生读后将资料进行重组、改写,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达到了阅读古文的教学目标。

  3.以科研为推动力,借用外力,培养学科建设团队

  通过对国内外学校学科建设成功经验的研究可以看出,学科建设的根本就是学科团队建设,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要创建高水平的学科团队,不仅需要具备一流水平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的学科带头人,而且要求学科队伍中其他成员也具备与学科建设相匹配的学术水平和实力,并有一定的学术梯队人才的储备。而在地方高校中不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缺少的恰恰是能够让专业活起来的学科带头人。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推动学科团队的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科学研究的方向相对来说很为广博,而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师资条件有限,要想在科研方向上形成合力,主要是科学研究的项目要选好,选择的科学研究项目要和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适应,研究成果可以有的放矢。外来的人才引进困难,但可以让已有的人才走出去,积累行业经验,开拓学术视野,逐渐确立兼顾学科发展、学校特色的科学研究领域。行业经验的积累很重要,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充分了解学生未来可能的行业领域,就很难将知识与能力有效地结合。以外界的行业经验、学术视野带动每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逐渐培养属于自己的学科建设团队。

  4.灵活管理,健全学科建设机制

  地方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机制不灵活,要想学科建设能够成功,不论是内部机构还是学科资源的配置都遵循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发展规律。在地方高校很多学科建设的任务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学科建设成了教研室主任或系院的工作。你让一个身兼繁琐事务的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抽身做学科建设,效果显而易见。名不正则言不顺,人才只有用对了地方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要选择那些有志于研究学科发展的人,带动和管理学科的建设,学校和系院要寄予这些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切不可急于一朝一夕就见成效。如何有效地发挥每位教师的最大能量,采取合理的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出去取经的教师和深入各行业挂职的教师,学校要建立与各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要与时代接轨,开辟出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3

  论文题目: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研究

  一、选题背景

  季羡林先生在谈及胡适时,曾评价胡适是一个大人物,一个享有盛名而又充分争议的人物,一个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人物[1]。的确,胡适既是五四的领袖人物,又扮演整个文学、教育史的领军角色,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历史潮流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由他首先掀起的的新文化运动,刻下了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有着永不磨灭的痕迹,不仅使中国语文教育实现了改头换面,让传统的理念、内容、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又将白话文运动的成果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在了语文教育中,1923 年,由胡适负责高中语文课程纲要的制定,直接参与了相关政策、纲领性文件的草拟。胡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主张,是从指出传统古文教授方法的种种弊端开始的。留美期间,便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一一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漏洞,并相应地提出了具有创造性改革意义的想法与思路,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的最初探讨。1917 年,他又作成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最先唱响了新文化运动序曲,并得到一大批先进人士大力支持,从此便开始大力宣传推行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化、旧文学,很快成为了中坚人物。三年后,他又应邀作了一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演说,即《中学国文的教授》,紧接着 1922 年,又针对其中某些问题进行过一定修正与完善,题作《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在这两篇文章中,胡适对中学国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论主张。胡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通过他参与并主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发表的相关著作和演讲中表现出来。胡适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有很多,从留美期间写过的札记中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文章,如《记兴趣》《专精与博学》《发表与吸收》《作文不讲文法之害》等等。除此之外,在五四以后,胡适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胡适多是从教育的'实情出发,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探索中国语文发展的规律,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层面,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推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本课题在参考了胡适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等课程与教学的各个部分,来阐释其主体内容,既能深入、客观地进行探究,更能极大推动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与革新,同时也可以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与实际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本论文将胡适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与现实的语文课改、教改密切结合,深入探究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具有先进性、建设性与高度预见性的观点主张,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国推进教学革新,提供强有力参考和指导。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杜威,是在哲学、思想、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卓越影响力、威慑力的美国学者,实用主义思想流派的权威领袖。在西方留学阶段,胡适就曾在他门下求学,受到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深刻印记,其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1919 年,由胡适为首的学者提议,由北京大学、江苏教育学研究会等组织进行联合,对杜威教授发出巡回演讲的邀请,进行来华讲学。而胡适作为他的学生,理所应当地担任了最合适的翻译、秘书职位,进行了大部分演讲活动的设计、组织,同时还作了大量关于他演讲内容中先进思想理论整理汇编,形成极为珍贵的材料与文献。可以说,胡适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最忠诚的信徒,并将其思想深深融入到了中国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极大地促使了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革新进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同时他还针对传统教育流派提出的“旧三中心”,创造性地对应提出了“新三中心”[13,6]。其中,对胡适课程与教学理论有着极具震慑力的方面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儿童中心”论,反对压抑学生个性,主张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心理、能力、性格和兴趣,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各不相同的个性心理,并以此来确定最适合的课程内容、手段,其教育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二是主张生活教育,根据“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自然发展”[13,18]等主张,曾指出最好方法就应该是到真正现实中学习、磨练,“从做中学”,反对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观点,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法上,应抛弃传统的“静听”“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注入模式,提倡以平等、公正方式进行。

  个人主义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主张“以个体为中心”,而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理论曾在多篇文章中有着比较集中的阐释。胡适主张首先是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充满质疑与否定的理念,其次是积极、充满责任感的态度,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的“个人要高于所有”“个人的充分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的人本主义理论[16]。个人主义理论,在胡适一生中所有课程与教学理论思想中拥有着绝对核心的地位,他著书立作、待人接物,几乎全都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以个人主义理论为基础,表现出一种作为“人”的再生。而胡适便站在了一种作为“人”的角度与视野里,重新进行评估传统中国的所有思想观点,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境界,试图能与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相接轨。我们也可以在他曾编辑的各类著作、杂志中发现这种理论的明显的痕迹,比方说,《竞业旬报》“从新做一个完完全全的人,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国民,大家齐来,造一个完完全全的祖国”[17];胡适不仅这样提倡,更是以身作则。个人主义理论成为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最坚实的基础,在更高的高度进行审视,以是否符合学生充分发展要求为根本标准,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提出系统、彻底构想。在课程性质与目的的定位上,胡适主张要积极掌握白话文的知识与应用,由于古文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培养自身独立个性的严重障碍,因此说要想树立这种独特的个性,最基本的就是能够自由表达、善于自由表达内心想法,但是传统古文确实是无法满足这一基本的要求,因此,胡适主张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都尽量能做到使用“国语”;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大胆改革,抛弃传统、落后的模式,积极推行自觉、主动的模式,这同样基于这种先进的个人主义理论思想。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理论,也的确能作为是中国语文教育思想自身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去理解、善于去使用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当然也是需要与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品格、经验所紧密相连。因此说,基于这种个人主义理论,胡适在语文教育思想中就站在了“立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综合探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源头,这与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最先从胡适身处背景与教育历程出发,探究其语文思想形成之源头所在。其次,深入剖析其语文课程、教学理论,本论文第二块,就从课程论、教学论各要素上,详细进行阐释与论证,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最后,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胡适相应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观点,挖掘出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内容,以求对当下实际教学的创新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五、写作提纲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绪论 10-14

  (一) 胡适与我国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语文思想主张 10

  (二) 国内研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现状 10-12

  1. 有关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研究 11

  2. 胡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作出相关贡献的研究 11-12

  (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2-14

  1. 基本思路 12-13

  2. 研究方法 13-14

  第一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及理论源头 14-19

  (一)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4-16

  (二)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理论源头 16-19

  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6-18

  2. 个人主义理论 18-19

  第二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概述 19-38

  (一) 胡适的语文课程观 19-29

  1. 论中学语文课程目标 19-22

  2. 论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22-24

  3. 论中学语文课程内容 24-29

  (1) 国语文教育 24-26

  (2) 古文教育 26-27

  (3) 语言知识教育 27-28

  (4) 反对读经讲经 28-29

  (二) 胡适的语文教学观 29-38

  1. 论阅读教学 30-32

  (1) “看书代替讲读” 30-31

  (2) 养成自修能力 31-32

  2. 论写作教学 32-35

  (1) 令学生自己命题 33

  (2) 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 33-34

  (3) 作文的形式与训练 34-35

  (4) 作文的批改 35

  3. 论口语教学 35-38

  第三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38-46

  (一) 教学理念方面的启示 38-39

  (二) 教学方法论方面启示 39-46

  1. 对改革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39-42

  (1) 课内阅读中,自主感悟与自读讨论 40-42

  (2) 课外阅读中,积极“泛读” 42

  2. 对改革写作教学方法的启示 42-44

  (1) 缺乏兴趣,不想写 42

  (2) 与生活脱轨,不知道写什么 42

  (3) 拘泥形式,不知道怎么写 42-43

  (4) 忽视修改,写不好 43-44

  3. 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44-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张光璘.季羡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xx.132.

  [2] 黄苏芬.20 世纪 50 年代胡适史学思想批判研究[D].安徽硕士学位论文,20xx.

  [3] 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4-258.

  [4] 吴树仁.试论胡适的国文教学思想[J].上饶师专学报,1995,15(1):41-45.

  [5] 陈本源.论胡适对国文“教授法”的构想——20 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散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6(4).

  [6] 李侠.朱熹、胡适作文教学观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xx,43(增):288-290.

  [7] 曲英杰.胡适教育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xx,5(4).

  [8] 温建萍 . 论胡适的语文教育观[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21(1).

  [9] 张瑜.胡适语文教育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10] 瞿海燕,易武.胡适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2(1):62-64.

  [11] 郑国民.胡适对白话文教学的贡献[J].教育研究,1999,21(5):65-67.

  [12] 韩立群.胡适对语文学科建设的贡献[J].东岳论丛,1998,19(3):97-100.

  [13] 刘正伟.杜威教育哲学与胡适语文教学观[J].淮阴师专学报,1996,18(3).

  [14] 胡适.胡适文集卷十一[M].对新学制的感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7-510.

  [15]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中学国文的教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 胡适.胡适文集卷五[M].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1-518.

  [17] 胡适.胡适全集卷二十一[M].本报之纪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1500-1568.

  [18] 胡适.胡适文集卷三[M].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十[M].国语运动与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1578-1632.

  [20]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

  [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21] 吴晓峰.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白话之争[J].学术论坛,20xx,28(10):200-203.

  [22] 赵静.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113.

  [23] 赵娜娜.胡适文言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46.

  [24]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文学改良刍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8-111.

  [25] 邹贤敏.近 20 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 312-340.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4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5

  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作为你的论文。理由可以是这方面存在空白,或者是导师的推荐等。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6

  前人对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当前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现在已有的研究有哪些方面,哪些论文和专著。你觉得这些研究整体来看,已经研究全面和不够的地方有哪些。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7

  你的论文是从什么方面写的什么内容,写这个是旨在反映、探讨出什么,有什么跟现存研究不一样的地方。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8

  这个就是你的论文大纲。第一章写什么,第二章写什么……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9

  论文写了多少,有什么难点,这些难点怎么去解决。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10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11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12

  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一、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师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以及社会的原因,教育实习已经取消了,而一些进行了教育实习的高校师院中教育实习的质量也不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很多高校师院的学生无法通过教育实习让自身的专业知识得到较好的展现,学生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地使用自身专业知识,高校师院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到学校中开展指导以及监督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也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二、我国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方式

  1.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

  为了保证我国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开展,首先,应将我国高校师院中的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实际的优化方面,应按照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规格进行。其次,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能力、知识、素质的三方面要求进行。在进行课程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后,能够将教学大纲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主要的课程结构体系,使高校师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能够满足日后学生进行教学工作中的各项需求。需要注意从调整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增加语文教学课程的比重、拓展选修课程等各方面入手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牢固、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课程体系,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很有帮助。

  2.整合高校师院中的实践性课程

  高校师院中的实践性课程不能有序开展是影响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将高校师院中的时间性课程进行整合。在实际的整合课程时,需先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模式、评价方法、课程内容,并按照这些因素将实践性课程加以实施。例如可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在学生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后,让学生进入中学进行实习,学生通过在实际的听课过程中对自己日后的工作进行初步了解,提前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第二阶段,学生进入到大三下学期后,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就能让学生再次进入中学,通过其自身在高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试着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中学如何开展工作。大四下学期,可以让学生再次进入中学进行实习。由于学生已经经历过两次实习,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成熟,因此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也会驾轻就熟,对学生日后的工作会有所帮助。

  三、结束语

  我国高校师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仍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出现专业知识不过硬、教育经验缺乏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需要在高校师院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通过专业课程的改革,巩固我国高校师院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加强其教学经验。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13

  一、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xx年4月26日”或“20xx-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xx]53号)执行

  二、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三、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查字典。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五、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六、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xx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xx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xx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xx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xx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xx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xx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14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所有的语言跟社会一样包含着历史,历史中变化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语言在历史中不断变化,不断产生出新义与新词。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与经济结构随着世界化而快速发展,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不断产生,新形成的概念反映在语言中,成为“新词”。“新词”不仅是“新出现的语言”,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汉语的新词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的心理现象,因而不断地出现。

  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新词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新词出现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另一个学者杨振兰指出“新词语是以词语产生的时代为依据形成一个词汇群体,受新时期社会特点的影响和制约,明显带有社会时代的痕迹和烙印;”。这说明新词语除了可以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以外,也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因为新词语的出现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最近 新词语在语言学中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领域。

  因为新词语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的背景,所以词汇的意义比较难以理解,同时翻译文章的时候也常常造成错误。本论文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年轻人对新词语的认识,同时考察生活中最常用的新词语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研究意义

  语言反映当时的社会,新词语跟当时的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具有单词的价值,也反映了背后的语法和语音规则的作用,同时通过新词语的研究可以理解发展中的社会和文化。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和韩国报纸、网络中出现的以及编辑成册的新词语的调查,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以及背后所展现的文化、语言差异。

  现在在韩国开始了中国流行风,比中国的韩流更热闹。在韩国有许多人愿意了解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本论文提示的多样的新词语能够帮助了解汉语与现在的中国。跟韩国一样,在中国也开始了韩国流行风,特别是韩剧的影响,许多的广告、媒体、文献上出现韩语音译词。 比如,“啊拧哈塞哦”是汉语“你好”的意思,其读音与韩语原读音相似。本论文要研究与分析最近在中国社会中相当著名的韩语音译词。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三、研究现状

  四、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重点

  新词语不仅是从以前存在的一种词汇现象,也是最好表现时代感与大众心理的有趣的语词现象。不过,在语言学系新词语不那么受欢迎,新词语是很快地出现同时很快地消灭,所以许多新词语编入词汇系之前容易消灭。但是,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新词语是在语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社会与文化上集中地反映词汇的动态变化。因此,对研究语汇历时的变化价值非常大。本论文介绍最近在中国社会中相当著名的韩语音译词是什么与韩语音译词的影响。本文重点通过调查问卷考察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对新词语的理解度和意识度。

  (二)研究难点

  语言是环境变化的产物。出现新的环境,就会出现新的语言成分。在中国开始英语热之后,借用了一些英语的新词语,利用音译、意译或者直接以英语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但是新词语的使用者受限于不同的社会圈子,比如年轻人和老年人使用和理解新词上会出现很大差异,尤其是中国有方言的影响,也产生了区域性新词语。作为留学生,这部分是写作的难点。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15

  论文题目:美狄亚的成因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美狄亚》是公元前五世纪及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最富盛名的悲剧作家欧里皮得斯的代表作。被称为欧洲最早的“问题剧”。小说围绕美狄亚为追随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反抗斗争,描述了当时妇女的从属地位,展现其悲惨的命运。是最早为妇女鸣不平的代表作。揭示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表现了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杀。虽然作品描述的题材源于古希腊神话,但其中包含的却是欧里庇得斯所处时代的妇女问题,因此有很强的写实性。

  通过对小说的研究和当今社会的结合,显示了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运所随意摆弄的玩偶,而是更自由的人,是对于自己的行动和感情富有重大责任的人。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选题的研究现状:许多人著文分析和评价剧中女主人公美狄亚这一鲜明、独特、极具个性特点的人物。并分析造成美狄亚这种性格和个性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文创新点:通过研究小说中美狄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分析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就现代社会来说,虽然社会和假体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美狄亚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对今天的女性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一、美狄亚和伊阿宋的爱情

  二、美狄亚的多重身份

  (一)父亲的女儿形象

  (二)丈夫的妻子形象

  (三)儿子的母亲形象

  三、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

  1.美狄亚自身性格来说

  2.美狄亚所处的时代背景

  四、结语

  五、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1)文献分析法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相关的结论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 篇16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中象征主义,来叙述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x。通过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认为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叶利荣则在其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x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王宏洁则在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x,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x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x、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x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x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x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x。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x,重返自然的思想。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x的扭曲

  3、结论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x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x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x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x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x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x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x,得出一般x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01-01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06-17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12-23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07-24

2016年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01-07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范文01-02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2篇07-2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02-06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