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家庭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22 20:33:27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庭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1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都不可能替代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着孩子的素质和品德,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孩子家庭教育的现状、内容、方式等,旨在寻找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以促进中国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现状;教育内容

  中国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城市每个家庭只允许要一个孩子。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了政策上的调整,允许夫妻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二胎。但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独生子女时代对孩子的培养观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因此中国的“小皇帝”依然大量存在。家庭教育对儿童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日本人的国民素质较高,电视上、网络上屡屡对此都有很高的评价。那么这种素质是如何而来的呢?毋庸置疑,是通过教育而来的。因此,有必要将中日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比较,从而借鉴其优点,以改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中日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大部分父母都要上班,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这样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孩子优先”的观念非常普遍。吃饭时要让孩子先吃,看电视要让着孩子,孩子是一家的宝贝。有学者指出:“中国儿童吸收了过量的营养,以至于造成身体上的肥胖,而精神上是非常脆弱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围着孩子转。要什么给什么,即使很多事情孩子能做,家长也要代替孩子做。家长对孩子的能力训练以及精神教育的认识不足。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分享,自私、任性。或者干什么都听大人的,没有自己思考的能力。独立性也不强。做事总是不积极,处于被动地位,容易胆小怕事。另外,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孩子身上担负了全家人的重托。只要学习成绩好,什么也不用做。孩子只能为了全家人的梦想去学习,在学习中度过自己的童年。近些年,总能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到处参加兴趣班。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也要送到早教班去。实际上,孩子是没有什么童年的。有人批判中国教育是偏重知识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育”。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能够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获胜,孩子的学习通常被放在第一位。孩子每天除了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以外,还要去培训班学习。数学、作文、英语等培训班非常受家长欢迎。除此以外,孩子还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比如游泳、棋类、弹琴等等,而这些通常和孩子的兴趣爱好无关。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一部分家长是因为从小没有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避免孩子放假在家一味地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从而给孩子报兴趣班,既能学习又能消磨时间,一举两得。大部分家长还是从社会竞争的角度考虑,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才报兴趣班的。日本家庭更重视对孩子素质方面的教育。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整理房间,帮忙做家务等。此外,还注重培养孩子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培养对集体对国家的忠孝。这和日本人崇尚的“武士道精神”有着相同之处。在道德教育方面,日本父母从小就教孩子要懂礼貌,即使是很简单的打招呼,也要求孩子必须认真学习。在学习方面,日本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的。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父母干涉比较少。比较注重孩子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母亲们为了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还参加各种学习。比如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妈妈们通过读书,互相交流教育经验来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还有“家庭教师协会”,家长们按地区组织起来,老师们自愿参加,通过互相交流学习来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2中日儿童家庭教育的比较

  2.1中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启蒙教育的认识不足。其次是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很早就将孩子送到早教班,兴趣班,而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第三,根据地域不同,家庭教育的观念也不尽相同。内陆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农村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更是谈不上。即使在城市相对重视家庭教育的,也只是担心孩子的将来,家庭的荣誉,并没有把孩子的将来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而在日本,对儿童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虽说重视教育的家长也非常之多,但并不像中国父母那样过分地重视学历。也没有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那么强烈。但是,日本家庭存在一个问题是容易破裂。以前一家人通过相互对立、冲突、反抗,家庭结构逐渐固定,但现代日本人不愿意经历这个过程,有些父母为了避免和孩子起冲突,不批评孩子,更有甚者对孩子的坏行为不闻不问。同时,日本家庭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现在女性出去工作已经很普遍了,但是照顾孩子是妈妈的责任这一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通常都把孩子扔给妈妈,爸爸每天工作到很晚,很少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来。

  2.2中日家庭教育的内容

  中国家庭为了能让孩子出人头地,通常非常注重智力的培养,而比较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其他素质的培养,从而出现了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决断力。由于看重学习成绩,因此中国父母非常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中国孩子大多缺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除了学习以外,身体也非常重要。因此,中国家长们也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给孩子吃各种补品。但却疏于对孩子心理方面的指导,使得孩子心理脆弱,抗挫能力较差。日本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生活教育。也就是说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生活教育还包括对孩子进行礼仪、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日本人在生活中的各个场景都有固定的一套礼仪,比如回到家要说“我回来了”,吃完饭要说“多谢款待”,熟人见面要互相鞠躬问候等等。在心理方面,注重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受挫能力。很多学校的校服都是短袖短裤或短裙,冬天也不例外。在自立性方面,孩子能做的,父母就不会代替。日本的小学生每个人都是自己背书包,父母替孩子背的情况是看不到的。

  2.3中日家庭教育的方式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连续性。大部分父母认为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也不应该给孩子完全的自由。并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父亲是正义、权威的象征,担当着对孩子的理性教育,教孩子区分善恶。而母亲总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担当者对孩子的感情教育。孩子有了喜欢的人,一般会先告诉母亲。相对而言,中国孩子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是分散的,并不是固定的某个人。日本的家庭教育是不连续的。日本人来通常将孩子和大人清楚地区分开来。因为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因此也是区分对待的。幼儿期主张让其自由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严格教授规矩。因为要让其在成人之前,必须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礼仪。日本家庭的身份意识较强,父亲为了维持自身的威信,通常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孩子和父亲较为冷淡,只是表示顺从或尊敬。而和母亲比较亲密,对母亲的依赖性较强。

  3中日家庭教育的比较探究启示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情,既不能像中国父母那样全家围着孩子转,一味溺爱孩子,也不能像日本那样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母亲。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首先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给孩子带来不良习惯的影响。通常父母爱玩儿手机,孩子也会爱玩儿电子游戏。在学习方面,应该借鉴日本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全面发展。应注重孩子的素质培养,能力培养。让孩子将课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并鼓励孩子善于发现,善于创新。

  参考文献:

  [1]山下俊郎.家庭教育[M].光生館,昭和60年.

  [2]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3]于洪波.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M].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

家庭教育论文2

  一、绘本阅读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

  1.增强亲子互动,增进家长对幼儿的了解。不同家庭教育会对幼儿教育产生不同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幼儿可以自由快乐地成长,从而使得幼儿性格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而较差的家庭氛围则会降低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幼儿的智力开发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性格特征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通过让幼儿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而家长的文化素养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那么就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希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对幼儿有相应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中良好的绘本阅读帮助家长更好地向幼儿们传递知识,让幼儿了解故事中的道理。同时,对于一些工作相对较忙没有时间陪同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家长,绘本阅读能够拉近幼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在短短的时间内可以快速了解幼儿是否在和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加强子女之间的交流,帮助幼儿解决在幼儿园中的问题,引导幼儿良好的发展。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空间。在绘本阅读需要文字和图画的双重作用,文字需与图画互动后才能完成传递知识的任务。目前市场上的绘本中所配备的文字比较简单明了,不采用大篇幅对故事情节进行渲染和铺垫,所讲述的仅仅是故事的大概和中心思想。这就使得幼儿们在阅读绘本的过程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还应该依靠图片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因此,可以说绘本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让幼儿通过短短的文字就能够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不断地通过阅读和学习,体会到文字的乐趣。

  3.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日后的学习生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多数优秀的绘本图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故事情节,通过对情节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可以有效地开发对幼儿情感世界和阅读能力。幼儿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语言知识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到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绘本中多样的图画对幼儿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重要的作用,部分未识字的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图画进行联想,积极锻炼到大脑,不断地根据图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投入到阅读的快乐旅程之中。

  二、家庭绘本阅读存在的误区

  1.过于重视教育的功能,忽视绘本阅读的情感体验。我国教学提倡的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化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在逐渐深入到幼儿的培养教育中。但从目前来看,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由应试教育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忽视了绘本阅读的情感教学作用。这就使得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关注的是故事是否给幼儿进行了知识点的讲解和文字的教学,对于一些充满情感的文章往往置之不理,长期以往,这样的绘本阅读教育就无法体现出它的价值。不仅使得绘本阅读的故事没有为幼儿们相关的情感体验,故事变得毫无生气的同时,也无法对幼儿们的情感世界进行开发,无法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2.选择绘本阅读的内容不合理。随着绘本阅。但是由于我国的绘本阅读发展还不成熟,对于书籍的内容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市场上的书籍良莠不齐。有些出版商的书籍中没有按照幼儿的年龄对故事进行分类,使得一些低年龄的幼儿在阅读时不能顺利了解故事的内容,造成阅读障碍,降低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也存在一部分书中的故事情节过于社会化,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没有选取适宜的内容印制到书籍上,就会传导了一些不良的概念,给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样的书籍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也有较大的影响。而有一些家长在购买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也没有关注绘本书籍的内容,往往认为针对幼儿的书籍都一样,没有花精力和时间对内容进行筛选、并从自己家中的幼儿的年龄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对绘本读书进行随机性的选择购买,这就使得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幼儿没有学到同年龄应该掌握的知识、无法跟上同龄年人的思维脚步等。

  3.家庭绘本阅读的环境不适宜。有些家庭虽然为幼儿提供了绘本阅读的环境,但是由于家长对绘本阅读缺乏相应的认识,往往认为让幼儿自己阅读而不需要家长帮助就能够感受到故事的中心思想。在幼儿进行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家长还在一旁看电视做一些其他的娱乐活动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就会降低了幼儿对于绘本阅读的兴趣,没有达到绘本阅读真正的效果。

  三、加强家庭绘本阅读的对策

  1.增强家长对幼儿绘本阅读作用的认识。我国引入绘本阅读进行幼儿教育时间较晚,而且绘本阅读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获得一些家长的认可,对于绘本阅读没有深刻的了解。为了加强家庭绘本阅读,首先就应该增强家长们对绘本阅读的重视,深入了解绘本阅读给幼儿带来的教育意义,提高对幼儿教育的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家长们也可以在空闲的时间多与幼儿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幼儿目前喜欢什么样的绘本阅读资料,通过对自家幼儿的特征分析,自己先了解该本书会给幼儿带来哪些好处;也可以参加有关的绘本阅读研讨会,与儿童专家进行交流,了解绘本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将精力投身于对绘本阅读的了解中,为幼儿选择适合的绘本读物,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增长关于绘本阅读的知识,了解绘本阅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2.为幼儿选择优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阅读。绘本作为一种叙事的艺术形式,主要由图像、文字组成,它发挥了引导幼儿进入故事世界的引导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为了给幼儿深化故事中的教育意义或者是为幼儿拓展阅读故事中的空间,这就需要更多的绘本阅读来给家长提供素材。在绘本阅读的选择上,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优秀的绘本阅读读物,重点要将绘本的读物落实到能够帮助幼儿进行社会认知、品格教育等功能上,而且在绘本选择上家长们也不应该急于投入功能化过强的活动,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使原本完整的故事变成很零散的片段,让故事缺乏教育意义,从而掩盖了故事的本质,让幼儿忘记了绘本阅读故事中的美感。所以在绘本阅读的书籍选择中,家长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绘本阅读书籍的选择中,在内容上要尽量地贴合幼儿的喜好,让幼儿聆听到完整的故事,对故事有相应的尊重,才能够激发幼儿对绘本阅读的热情,实现绘本阅读对幼儿教育的真正意义。

  3.创设适宜的家庭绘本阅读环境。如果想要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那么就必须要让绘本阅读变得更有意义,坚持绘本阅读环境生活化和真实性原则,让绘本阅读的环境更贴近生活,使幼儿们对绘本阅读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幼儿对家庭绘本阅读教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让幼儿亲身经历和体验绘本阅读的情景,才能让幼儿收获到真实的绘本阅读感受,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绘本阅读的教育目的。因此,要在家庭教育中创设适宜的家庭阅读绘本环境,比如家长在给幼儿讲“节日快乐”的内容时,就可以专门选择一个节日,让家长抓住这一机会,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绘本阅读情境。家长给幼儿讲关于节日的由来,让幼儿了解节日的风俗,或者跟着电脑学唱节日庆祝歌曲之后,让幼儿向家里的人道一声节日问候。这样创设的家庭绘本情境不仅富有真实感,还对幼儿产生了极大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让幼儿今后可以既活学活用家庭绘本阅读中的对话,又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综上所述,绘本阅读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绘本阅读的开展,让幼儿从绘本故事中感受到生活之美,促进幼儿的未来发展。

家庭教育论文3

  一、人生路上有泥泞———经历挫折

  (一)在自然情景中亲历挫折。生活中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幼儿独立空间和接触挫折的机会。如孩子学走路时,家长不要心疼孩子跌倒,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坚决说不,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等。对于大一点的幼儿,可以组织爬山比赛、体育运动等,给予活动中赢的幼儿精神和物质奖励,输的幼儿经历失败,不给奖励让其承认失败。这些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在自然情景中简单又实际的磨炼。在自然情景中,家长利用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自然情境因为其自然性和真实性,使幼儿充分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自然发生过程中,幼儿对挫折的思考和领悟会更成熟。所以利用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在设计的困境中直面挫折。由于父母的呵护,现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机会很少,许多孩子养成了“输不起”的性格,他们由于怕困难、怕失败而不愿尝试,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设计一些困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碰一碰钉子,以增强幼儿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国外幼儿教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如日本有许多幼儿园,无论春夏秋冬,都让孩子进行裸身锻炼;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价亿万,却要求子女打工挣钱;印度已规定小孩子的“饥饿日”。这些做法都是让孩子尝试委屈、磨炼,接受挫折教育。为了让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家长应舍得让孩子吃苦,并有意识地给孩子设计一些困境,让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当然,在设计困难时,要有一定的可实施性,难度不能太大,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

  二、失败并不可怕———认识挫折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告诉幼儿挫折其实就是想做某件事,却因为种种阻碍而失败了。如你很小学走路的时候,却重重跌了一跤,这是挫折;当你买玩具而父母不给买时,这是挫折;发热生病、天灾人祸等都是挫折。社会是复杂的、是残酷的,处处有挑战,而每个人不是什么都行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难免会碰到失败和挫折,挫折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难过感受。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当挫折来临时,告诉幼儿勇敢的做法是向挫折挑战,把挫折作为磨炼意志的砥石,在挫折中前进;告诉幼儿胆小的、消极的做法是懊悔、怨恨、悲观、失望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第一时间教会幼儿正确地对待挫折。

  三、跨越成长中的“沟沟坎坎”———幼儿抗挫折的方法

  (一)提供挫折事例,学习应对挫折的技巧。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观察身边挫折事例的机会,让幼儿感受各种各样的困难,从而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学习应对挫折的技巧。如“在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后来有个女孩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问幼儿,①想一想,他们三个为什么得奖了,他们平时做了什么呢?②没得奖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你如果是他们,你会怎样呢?通过家常式亲子聊天,可以很平等地谈谈他们遇到的困难,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并让幼儿明白“失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常向孩子提供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更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二)坚持原则,纠正孩子的不良行经。家长们对孩子不能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尤其对于一些不合理行为,绝对不能放任自流,要坚持原则、加以遏止。比如,有一次,我家宝宝把他姑妈家的玩具悄悄带回自己家。我严厉批评了孩子,告诉他未经别人的同意就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那不是拿,是偷,从此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孩子做错事情要让他们承认错误,必要时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合理而恰当的惩罚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幼儿成长过程中不良的、不好的东西要及时纠正,好的要保留、鼓励发展。在纠正孩子不良行经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困难。同时家长、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样经受打磨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三)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提高对挫折的忍耐力。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和不足,家长既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又要关注他的缺点。就是说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甚至能够坦然地接受失败。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当生活中最坏结果出现时,家长要用爱心、包容心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必要时可以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前进一步;当生活中最坏结果出现时,我们又告诉幼儿可以通过哭泣适度宣泄;也可以想想自己也有很棒的地方,不必在意这次的不如意,当然学会自我鼓励、争取下次更努力也是可以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活动,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会幼儿在失败中总结教训;鼓励幼儿在挫折中百折不挠,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消除负面影响,提高幼儿对挫折的忍耐力。幼儿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其良好的挫折耐受力,促进幼儿形成以自信、欢乐、奋发为基调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关键。家庭教育要更新教育思路,深刻意识到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磨炼过程,对幼儿的一生具有深远意义。

家庭教育论文4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教育均衡化的难题更加突出。农村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与城镇学生家长差距越来越大。

  一、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期望值高

  受“分数第一”的错误思想影响,不少家长只注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每当孩子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首先关心的就是“你考了第几名”。曾经有位学生发出无奈的感叹,“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只恐名次为敌,今夜又无眠。提神弄笔墨,此苦向谁言?”学生长期的压抑,高分低能的学生群体的增多,不是我们的期望。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好些家长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把考上好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使得农村学生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过度溺爱

  独生子女已成现代家庭的宝贝,不少家长错误地将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家长只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对孩子感恩意识和做人等方面的教育。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几个大人照顾着一个孩子,哪能舍得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这种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调查数据显示:18.27%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庭劳动,47.78%的学生只参加每周一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如此,52.12%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61.75%的学生经常需要家长帮助整理房间。

  3.重物轻育

  在农村学校,许多家长把教育学生的责任几乎全部推给学校,自己只管种地干活、外出务工挣钱养家。平时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认为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只要是付出了金钱就尽到了义务,缺乏对社会生活知识和规则的强调,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忘记了还应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全校总人数的70%以上。而这些住校生只有在周末或节假日时回家,平时学生与家长很少见面。特别是一些“留守”孩子,一年见不了父母几次面,更不要说交流与了解。有的学生家长,对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健康情况等一概不闻不问。然而,一旦出现问题则暴跳如雷,对学校、老师横加指责,对子女则非打即骂,或者干脆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其结果往往是导致孩子更加强烈的叛逆,从而破罐破摔、经常迟到、请假,乃至于旷课逃学,离家出走,甚至于对人生彻底丧失信心而走上绝路。

  二、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常听到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是难教育。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观念决定行动,意识决定未来。一个不具备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家长怎么能面对新时代的孩子呢?一个明智的家长必须树立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农村家长必须转变思想,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以便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驾驶自己的理想航船。

  2.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长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以促使农村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3.建立一个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家校的脱节,沟通不良甚至误解使得农村教育大打折扣,农村学校在办学中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农村学校除了家访、使用大容量高速度的校讯通平台之外,还可以发挥现代通讯技术的优势,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电话联系;家长也可以通过家长会、参与课堂教学、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更为人性化的沟通渠道。事实证明,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能帮助家长,更多的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长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彻底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创造出明天教育的全新景象。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

  [2]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家庭教育论文5

  摘要:

  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时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上产生了急剧变化,很多青少年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生理变化的原因,容易产生暴躁、叛逆的情绪,使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在青春期阶段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家庭教育在青春期中的作用。

  关键词:

  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种则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处在父母状态。比如说,有一位初三的家长,因为和女儿在生活事件中的几句口角,一连几个月和孩子之间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关于志愿的家长会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了,在女儿面前就输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就类似于两个孩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不在父母状态。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现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隔代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国近代朱庆澜将军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家庭教育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和随时随地的,并且是不断持续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而发挥作用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生活乐观,能很好地适应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反之则容易紧张和焦虑、容易发生情绪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不稳定,容易波动。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极为重要。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独,希望被人理解。作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和孩子之间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通过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通过倾听、理解、接纳、鼓励、尊重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觉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指导、建议和帮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结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丁,孔悦.家长与子女为何频发“战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06):2.

  [2]柳菁.关于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华少年,2016(17):17.

家庭教育论文6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普天下的父母都热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往往令人失望,令人痛心。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去关心爱护儿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支点。

  一、了解孩子

  1.了解孩子的需要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对于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着角色转换的挑战。这时,父母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帮助孩子形成新的需要。

  2.了解孩子的思维环

  (1)消极因素

  好多家长常常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对孩子发牢骚,导致孩子在心里产生的想法是:父母不喜欢我;当孩子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愤怒、敌对;在行为上就会更不听话,甚至搞些小破坏。所以,结果又是受到惩罚或冷对,因而更加深了父母不喜欢他的想法,这种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孩子失败、反抗等消极因素。

  (2)积极因素

  父母创设一种愉快的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让孩子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孩子产生的想法是:父母喜欢我;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快乐、幸福的;在行为上就会配合家长,也表现得很听话。所以,结果是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有了鼓励就有了动力,这种积极的循环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关键。

  二、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成就孩子的基础。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1.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给孩子面子,学会变通,尤其是人多的时候,不要批评孩子,不要议论孩子。

  2.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不要总是希望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首先给予孩子尊重。很多父母总是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秘密。父母进入孩子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孩子的决定应该先和他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3.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

  父母的责任是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而不是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一个明确自己权利的孩子才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成就孩子的保证。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沟通、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关注他们的心情,接纳他们的一切,这些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说话也不能摆出家长的架子,如,当你的孩子回来时,你发现孩子又和别人打架了,作为家长,你一定不会高兴,但是这时,你还要同时想到,你是孩子的朋友,当你走过去的时候,你不能呵斥:“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又和别人打架?”而应该拍拍他身上的灰,关切地问:“你怎么又被别人打了,伤到没有?别人打你你怎么不知道跑呢?”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信任你,才会愿意和你分享他的秘密,于是,你也就可以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读懂孩子

  1.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孩子。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滚,大人会说,不要这样会把衣服弄脏的,他不会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会让孩子玩得不尽兴;孩子在家里翻箱倒柜,弄的家里到处乱糟糟,家长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怎么这么不听话?有的家长还会打骂孩子,结果孩子的探究能力没有了;过马路时,孩子提醒:“妈妈,红灯,不能过”,家长会说,“没关系,有急事要办,现在也没交通警察在。”这些都是用大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事情,家长不会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里去想问题,有交警就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交警在就不遵守,家长这样做就会教会孩子投机取巧。因此,不论何时,家长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想问题,别用大人的思维去套牢孩子。

  2.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著名女性情感心理作家苏芩说过这样一段话:“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懂得确实比爱更难做到!试想想,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爱孩子,但是正如高尔基所说:“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懂得如何去爱才是更重要的,这就源于我们的懂得。所以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五、关心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

  1.只关心孩子是否“吃得饱”,不关心孩子是否“过得好”

  “吃得饱”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过得好”不仅包含了物质的需要而且包含了精神的需求。在竞争社会里,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比父辈大,竞争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精神也出现层次化和多样化,重视孩子“吃得饱”已远远不够,应让孩子学会“过得好”。

  2.只关心孩子分数高不高,不关心孩子能力有多少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把培养孩子的态度、意志、品质、责任感、敬业心、适应能力、劳动习惯、沉着冷静、善待挫折等品质忽略了,使孩子成为学习的“尖子”,人格上的“矮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生存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以上是我本人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叶莉。让幼儿在韵律活动中充分的表现自我[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02)。

家庭教育论文7

  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总体上较弱。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语言的交际能力是从语言的外部考虑的,是指说话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下,如何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⑤。调研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较弱。第一,农民工往往通过命令式和叮嘱式语气来开展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并未适时地考虑这种语气对方是否愿意接受和理解,这种方式很可能一开始就会让对方产生反感,不利于双方的持续交流。第二,农民工父母在沟通中较少介绍自己的状况,而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生活、学习、健康等等固定话题,他们认为孩子不需要知道父母在外面干什么,有没有遇到生活的困难、需不需要关心。显然,沟通的内容是单一的、重复性的。留守儿童会由于不知道父母的任何情况,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在外面的艰难,也很难真正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第三,双方对话题的深入和持续能力较弱。调研发现,农民工与留守儿童每次通话的平均时间在5分钟以下的占31.8%,每次10分钟以下的占65%,这种短暂的交流时间很难保证话题的深入。另外,农民工与留守子女的语言沟通除了通常进行的固化的语言交际模式外,很少会远离这种模式进入另外的话题。比如,农民工很少主动了解留守子女近段时间的心情怎么样,和同学相处得好不好,对父母有没有期待和看法。这些话题对留守子女来说,是他们更为喜欢、更容易深入进行的语言交际内容。由此可见,远在异地的农民工为了生存,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忍受着异地对他们的排斥,这种心情并没有在双方交流中被留守子女理解和同情。同样,远离了父母,缺少内心关怀与爱护的留守子女,心理的孤独也很难被父母所切身体会。

  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往往忽视语境化的要求。交际语言学中的语境化理论认为,言语内容及言语行为除了受到语言表述方法的内部规则影响以外,还受到外部规则的影响,这种外部规则包括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社会结构等因素,即语境化的环境⑥。语境化理论是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析交际行为的语言现象,既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因素审视具体的语言现象,又从微观的人际交流中探析具体的语言现象。这样,便于将具体的言语内容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分析,找出话语交际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根据这一理论,农民工父母经常和留守子女进行语言交际,从话语表面看似乎是关心孩子想关心的、谈论孩子想谈论的。但是,从语境化要求看,不仅要考虑到在什么样的情景下该跟孩子进行哪方面的语言沟通,还要考虑孩子所生活的背景、教育环境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父母应该了解孩子最想了解什么,最不想了解什么。本调查发现,过半的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对家庭教育的期望非常高,孩子的学习、考试、在家是否听话等话题是每次都一定要涉及的;而对留守儿童的心情状况、人际交往状况、青春期问题交流很少。从交流内容频率的极高值和极低值的比较来看,农民工父母对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最为关心,对孩子的心情状况最不关心。与此相对应,50.2%的留守儿童对父母询问自己的学习和成绩表现产生反感情绪,37.2%的留守儿童厌烦父母经常询问自己“是否听大人的话”,而这两个话题是农民工与孩子通话时最喜欢询问的。事实上,频繁的交流某些固定话题,明显违反了语境化要求,这种固定化的模式通常容易引起孩子的矛盾心理,既期望接到父母的电话,又心存害怕,因为父母经常重复性地询问自己的学习、考试情况,这容易使留守儿童心存的一点期待被打破而显得失落,甚至对父母谈论的内容产生反感情绪。

  以上调查研究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在语言使用上欠缺一定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以致会话古板、简单,很难达到家庭教育的交际效果;双方的语言交际能力较弱,导致沟通内容单一、沟通深度和持续性欠缺;农民工父母不太注意语境化的要求和相应的会话策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反感情绪。以上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双方交流的效果,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沟通频率与方式上,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应该增加同留守儿童的沟通频率,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以奠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础。也就是说,父母要积极主动地腾出时间与留守子女进行语言沟通,不能因为工作忙或是没空作为理由减少对留守子女语言沟通的次数。只有在保证一定沟通次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保证沟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农民工与留守子女需要提升各自的沟通策略和技巧。在一个互动的人际关系中,语言交际双方需要共同提升自己的交际策略,掌握和使用一定的交际技巧,使得整个语言交际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语言交际的效果⑦。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子女进行语言沟通时需要注意自身的语气,尽量以平和、尊重的语气和对方通话;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应该避免采取回避或拒绝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使得父母能够多谈论一些自己感兴趣或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让沟通持续下去,并达到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当然,双方运用电话进行语言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也可以尝试使用写信等方式,以增加沟通的亲情因素。

  在沟通内容上,农民工父母应该适当突破当前的路径依赖,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法、心情状态等,并适当向孩子介绍自身的工作及生活情况。调研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子女在语言沟通中较多地涉及学习成绩、是否听话等方面,这些话题是双方沟通中几乎每次必谈的内容,久而久之便形成语言交流的一种固定路径,双方每次都依赖这种路径将谈话内容进行下去。留守子女对这些内容在心理上存有反感情绪,也就是说,这种固定的路径依赖不能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所以,双方需要突破日常交流中的这种依赖路径。调查发现,留守子女期望与农民工父母沟通的内容涉及心情状况、学习方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等等方面。由此,农民工在与留守子女进行日常语言交流时,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多关注孩子的心情,帮助解决孩子感觉困惑的问题,多与孩子讨论关于学习的方法,以自身的经验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留守子女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日常的语言沟通时,主动积极地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感知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积极地在父母面前表露自己的心情状况,当自己在学校或生活中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主动向父母求助,听取积极的建议,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沟通。

  农民工父母应重视沟通情景,尽量多使用赞赏、表扬和鼓励的态度,针对不同话题和情境,使用不同语言和语气与子女交流。在与子女交流时,农民工父母应弱化原有的高低差距,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谈心,避免给彼此一种压抑感。农民工父母应该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与留守子女谈心,让整个交流的氛围显得愉快而和谐。不能否认的是,农民工和留守子女是两种不同的个体,什么样的语境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言,在沟通之前需要双方考虑妥当。在两个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双方应该回避固有的高低差距。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直接照料,所以在日常沟通中更应该多使用积极的语气,对留守子女做的正确的事情给以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让留守子女的内心有一种满足感;哪怕是针对留守儿童的错误,也尽量要使用委婉的、引导式的教育语言。

  协助留守儿童强化日常生活中的“联结点”,以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联结就是联系渠道的多维结点,是围绕在社会个体的微观生活环境中的支撑点。具体到留守儿童而言,其联结的对象主要是生活照料者。调查显示,爷爷、奶奶、未外出打工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起,这些人员可视为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联结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影响。调查也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照料者,除了给孩子提供基础的生活照料之外,很少能够对其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农民工父母在与留守儿童保持沟通的同时,要多与留守儿童的共同生活者保持联系,经常从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中获取关于留守子女的具体信息;也要多与这些家庭成员谈论关于采取何种方式照料、教育留守子女,并与之探讨如何和留守子女保持良好的关系。

  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并资助相关教育培训组织,利用农民工返乡等机会,开展农民工交流技巧和教育能力培训,以避免因沟通不足、沟通能力较弱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各级学校应该多关注留守儿童,指导其采取恰当的方法与父母交流。教师应主动向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父母反馈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选择合适的时机,通过家访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情况进行了解。由此,发挥留守子女与进城务工父母沟通的“黏合剂”的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开展。

家庭教育论文8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革,孩子们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而且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更强,叛逆意识也更强烈,这时候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尤为重要,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该文探讨了当代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恰当的家庭教育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家庭 教育 方式 理念 问题研究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最早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一生都要经历的教育,它的影响可能会渗透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就像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一幢房子的坚固与否,和它的基石脱不了关系,没有牢固的基石,房子则会变得不堪一击,一丁点的风吹雨打都可能让它瞬间坍塌,如同那些心理脆弱的孩子,永远只能在顺境中成长,一旦遇上挫折,就会因承受不住压力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甚至可能放弃生命。

  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一下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以此为依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经过认真调查后发现,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直延用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即所谓的棍棒式教育,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往往是简单粗暴的,动不动就对孩子打骂,在此过程中,有可能还会酿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家庭悲剧。

  社会在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孩子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孩子们能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又决定了他们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同时,由于孩子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可能会在这个信息社会无意间学会一些不好的行为,或是习惯。对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用一种陈旧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征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或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心理教育缺失

  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关注的最多的是孩子能力的培养,即孩子是否成才,是否比别的孩子优秀。于是帮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补习班,而孩子在此过程中,是否愿意接受这些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东西,是否快乐,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重视。这种缺失心理教育的家庭教育,最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轻则使孩子心理脆弱,难以承受压力,重则可能会使孩子形成偏激或扭曲的人格。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名校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一些小事,或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就会跳楼轻生,有的甚至伤害周围的人。我想,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家庭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缺失是不无关系的。家长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的人生态度的树立。

  3 忽视挫折教育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与迷惘。在学校教育中,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而家庭教育则需要更多的承担起孩子的挫折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遇到挫折,面对压力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缓解压力的能力。

  然而,在笔者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家长由于太过溺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吃一丁点的苦,受一丁点的累,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孩子的挫折教育,导致孩子日后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挫折和压力。

  4 存在隔代教育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父母大都要忙于工作,所以与孩子相处最长时间的可能是爷爷奶奶,而这些老人往往喜欢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分宠爱,护着孩子,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而作为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又不能经常在孩子身边,短暂的相处则会带有一种补偿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即使孩子有一些过分的要求也会盲目的满足他们。

  在这种家庭教育的环境下,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别人就应该依从我”的心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是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由于家长的宠爱而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好的习惯的养成,让孩子过分地注重自己,容易衍生出自负的心态。这种心态可能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却将别人的缺点无限放大,从而导致与周围的人很难友好相处。其实,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明白对孩子的爱并不是没有原则的爱,这种隔代教育中的过分顺从孩子的问题有可能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坏习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5 不一致的教育态度

  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观点不同,方法不一。一个往西,一个往东,有时甚至让孩子面对相互矛盾的教育方式。这种不一致的教育态度,会让孩子自动偏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去寻求安慰或保护,使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有的甚至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理的坏习惯。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之间有必要及时沟通,达成一致,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是非明晰,他们的行为也才会有了明确性和稳定性,让他们的任性没有了滋生空间。

  6 人生目标的迁移式教育

  在当代社会,我国的很多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都会把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有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父母都把关注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可想而知,孩子的负担将会多重。

  有的家长在年轻时由于受到家庭条件或是社会环境的制约,失去了很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有的可能因为自己年轻时没有足够的努力和奋斗,导致现在的一事无成而追悔莫及,于是希望自己唯一的孩子不要重蹈覆辙。这些家长都会产生一种共性,即把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迁移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心理的遗憾。这种情况,很容易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强加给孩子的东西太多,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有的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7 忽视了家庭氛围的影响

  很多父母把孩子不好的习惯或是行为都归结在孩子身上,其实,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大都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家庭氛围对孩子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只是一味地要求和指责孩子是远远不够的,家长自身必须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样,失败的家庭教育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甚至于毁了整个家庭的幸福。所以,我们需要重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反省,更正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论文9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方式。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需要家庭的抚养,更需要家庭的教养,而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家庭教育教人学会走路、说话,教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无论是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是良好道德品质的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正确的教育。社会活动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游戏、学习、劳动。处于正在成长的未成年人主要从事前两者,当年龄逐渐增长以后,才慢慢过渡到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劳动中。而家庭正是为儿童提供了最初的游戏与劳动场所,并在家庭中逐渐过渡到参加劳动的过程,这种由家庭逐渐引导的方式,便是家庭教育。所以说家庭教育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每个人成长的基础与起点。

  一、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孩子教养行为总体特征的概括,是在抚养教育孩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正确的教养方式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榜样,管束合理;恰当评价与赏识;关爱有加,进行挫折教育;平等沟通,适当引导等都是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与港湾,在这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无形中效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学习成绩更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家庭教育中,每个父母都应该努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孩子鼓励与赏识。并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恰当评价他们的行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爱没有人可以轻易代替,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动力,也只有充分感受到爱,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去爱;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他们理应拥有自由的空间与独立的人格。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应摆正位置,平等沟通、遇到问题民主协商,并在一定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命令,令其服从。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现代生活的变迁,更多地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很多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家庭结构不完整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家庭的不完整,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健全的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才是最安全与温暖的港湾,完整的家才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保障与快乐的源泉。当变故发生时,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往往需要比成年人承受更大、更多的痛苦。这也就造成了,未成年人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由于脆弱敏感导致的过分自卑、由于缺少关爱导致的冷漠自私、由于过分保护导致的溺爱娇惯、由于缺少管束导致的肆意妄为、由于情绪疏导不畅导致的焦虑抑郁或者更加极端的攻击报复行为,这些都是家庭结构不完整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健全的家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无疑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会导致不良问题出现的概率增加。然而我们无法避免家庭结构的调整以及家庭变故的出现。唯有做到当问题发生时,给予孩子最及时与正确的疏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家庭结构,重新树立开展新生活的信心,并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才能避免让孩子在家庭结构调整后受到更大的伤害。

  三、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长的自身素质代表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家庭教育环境也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家长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尤其是在处于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国民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巨大责任。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靠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才能得以实现。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的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如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整个家庭教育的根,根系的强壮与否决定了花叶的茂密程度,也就是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努力成才。

  四、结语

  毋庸置疑,教育不仅丰富了“人”的内涵,也充分拓展了“人”的发展,更使人具有了更加深远的价值。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未来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使得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们能够更好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和终身财富。在这种情况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衔接,同时才能保证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及实现不同教育方式理念等的互补,从而更加增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xx。

  [2]王勇。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兰州学刊,20xx,05:352—353。

  [3]黄小芮。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科技创业月刊,20xx,10:130—131。

  [4]郭时永。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03:196—197。

  [5]何琼。浅析如何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J]。老区建设,20xx,12:50—51。

  [6]余继武,叶忠华,侯小华。浅析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J]。景德镇高专学报,20xx,04:88—89。

家庭教育论文10

  由于我国民众的基本教育理念认知结构长期处于过渡发展阶段,直接导致家庭教育在绝大多数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均未获取到稳定充分的观念重视。近年来,随着社会民众对学校教育事业开展质量水平关注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绝大多数小学低年级儿童学生家长,往往片面关注校园教育开展质量对学生成长发展状态的影响,而未能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对于促进小学低年级儿童良好优质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给我国现代基础教育事业的良好有序发展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有效性问题展开简要阐释。

  一、我国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事业的基本现状

  (一)亲子活动缺乏导致儿童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性

  根据我国著名现代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其代表性著作《家庭教育》中阐释的相关内容,家庭教育的开展质量,能够最终影响一个独立的人类个体,能否顺利实现知识丰富、思想发展、以及习惯养成等成长目标,是深刻影响我国现代基础教育事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受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低龄期儿童对家庭生活环境和生活模式本身具备极其强烈的心理依赖特征,由于该类儿童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环境中渡过的,因而父母对低龄期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和日常活动状态往往具备着深刻的影响和干预作用,而在这一时期,如果父母未能与低龄期儿童共同展开数量充足的亲子互动活动,则势必会给我国基础家庭教育活动实际获取的实践效能水平造成显著的不良影响。

  (二)科学教育理念的缺失影响家庭教育有效性的顺利实现

  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深入发展变革,现代基础教育事业对儿童自身综合性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工作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直接导致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要求也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演化。然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家庭在开展儿童家庭教育内容结构安排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继承性和延续性,而尚未实现对儿童家庭教育基本内容的创新性安排,受社会文化历史观念背景要素的深刻影响,现阶段我国家长在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展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依然延续传统的强硬式教育指导理念,未能关注教育对象本能具备的各项实践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深刻变革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国现代父母想要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顺利实现较好的预期效能,应当在实际安排教育内容过程中,密切结合时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征,关注儿童教育对象自身的性格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取向,要在实际开展适当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激发起自身具备的天性,促进我国小学低年级儿童实现良好优质的成长发展。

  (三)逃避家庭教育责任是家庭教育难以取得最佳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

  受观念认知状态和设代社会发展环境特征的共同影响,我国小学低年级儿童家长往往过分关注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对学生实际成长发展质量状态所发挥的深刻影响作用,未能充分关注加提高教育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实际成长发展质量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给我国小学低年级儿童实现良好优质的成长发展目标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从教育工作的开展属性角度展开分析,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在于对学生开展知识内容的传授,以及基本思维活动能力的培养,其往往不能对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生存质量水平造成显著影响,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从基本属性角度具备较为明显的相互差异,其更关注培养和优化儿童教育对象自身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关注儿童在实现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质量要素。

  二、提升小学低年级儿童亲子教育有效性的思路

  学习态度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对于学生自身成长发展过程最优化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受年龄因素影响,小学低年级儿童本身处于形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转化路径中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关注和尊重其自身的成长发展天性,对于确保其顺利实现良好优质的成长发展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在开展具体的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其自身的兴趣取向,以及日常行为实践活动诉求,并在此基础上,为其安排和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活动项目。比如可以为喜爱花草植物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提供参观植物园或者是种植花草植物的实践机会。要充分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建构和发展,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实现良好优质学习成长目标的重要意义。要基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本身具备的自制能力较差,学习行为盲目性,以及容易招致外界不良因素干扰等行为特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纠正其性格行为缺陷。要不断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力度,及时捕捉小学低年级儿童在卡开展日常学习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对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此基础上,为其进一步的成长发展提供指导支持条件。要通过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为我国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成长发展,创造支持条件。

  三、结束语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有效性问题,本文从我国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事业的基本现状,以及提升小学低年级儿童亲子教育有效性的思路两个基本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家庭教育论文11

  摘要:目前,许多家长对早期教育相当重视,但是也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很少考虑孩子的教育。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园的事,家长就不必操心了。这种认识是不妥的。家长绝不能认为孩子进幼儿园,就可以不管或放松家庭教育了。家庭与幼儿园是影响孩子发展最重要的两大环境,这两个环境各有其特点与作用,彼此不能取代,而是需要相互补充,协同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言传身教;自我保护;良好习惯

  幼儿期是人的奠基时期,日本教育家岸井雄将教育比喻为大树,并绘制了一幅图――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他将树的根部比喻为幼儿教育,树干为中小学教育,茂密的枝叶则为高等教育。这一比喻很形象,人同树木,首先要培育好根苗,根深才能叶茂。现在有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十分忽视幼儿期的教育,事实上,要想使小树长得又大又直,必须从小修剪枝杈,经常护理。

  目前,许多家长对早期教育相当重视,但也有少数家长忙于工作,很少考虑孩子的教育。还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到了3岁把他送进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园教师的事,家长就不必操心了。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妥的,因为,幼儿园是专门的教养机构,孩子进入幼儿园不仅能收到科学的早期教育,而且能在同龄群体中过一种集体生活,这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非常有益。但是,家长绝不能以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就可以不管或放松家庭教育了。家庭与幼儿园是影响孩子发展最重要的两大环境,这两个环境各有其特点与作用。下面笔者就家庭中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谈谈我的体会。

  一、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孩子的榜样

  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中有亲切的教诲,谆谆的诱导,但更多的是无形的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道德素养、价值取向、言谈举止,以及家庭风尚,家庭氛围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模仿是婴幼儿重要的心理特征,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如:家长孝敬老人,孩子定会关心爷爷、奶奶;家长很粗暴,孩子往往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要不断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处处为孩子做表率,并且注意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从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风尚等方面,给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做父母的还要特别注意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情感失控往往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失败的原因之一。如“严爱结合”是家庭的重要原则,但我们常见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不乱吃零食等良好习惯时,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尤其是当孩子哭闹不休时,就心软了,常常退让、迁就,最后“败下阵来”,以妥协告终,这就是爱的情感失控。家教特别需要教育的理智,要求家长有自控能力,要做到能控制自己的“爱”与“怒”就需要家长强化自己的教育角色意识,注意自身修养。

  二、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尽早摆脱成人的庇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个体。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解一些安全常识。许多家长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清规戒律,却懒于对这些限制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孩子没有理解家长不允许自己这样做的理由,认识不到这样做的危险性,一旦成人不在身边时,在好奇心或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从而引起一些伤亡事故。有人曾提出,“自然后果教育”,即让孩子亲身尝试一下“苦头”,他自然就会终身引以为戒。因此,我认为与其事后教育,不如防患于未然。家长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时,应耐心讲清原因。幼儿明白了这样做的危险后果,理解了家长的限制是对自己的爱护,也就不会贸然尝试。

  三、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一方面是指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家长平时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么都包办代替。另一方面是指要培养孩子独立的处理问题。对于发生在孩子自己身上的事情,家长不要急于干预,应让他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带孩子出去玩,让他自己去找小伙伴,自己想办法和小伙伴友好相处等。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就会得到提高,以后遇到困难即使家长不在身边,他也会自己设法解决,因此,家长平时应注意有意识的让幼儿独立面对困难,以免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四、家庭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一个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就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生的幸福,家长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那么,幼儿良好的习惯是怎样培养的呢?

  首先,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或者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法来引导培养良好习惯,其次要坚持不懈,严格要求。如:孩子玩玩具时,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家长就没收。再如: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玩具要回家了,你帮它找找家在哪儿,把它送回家吧!”当孩子把玩具收好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要一致,有不少的孩子在幼儿园自己吃饭,自己穿衣,一到家中则判若两人,这就要求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

  家长是教育幼儿的重要力量,家庭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环境与影响源。因此,有目的、有意识地建立与形成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使两个环境之间的联系,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家庭教育论文12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开始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本论文是在分析了幼儿年龄、幼儿情感教育的特征,并结合情感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来试着分析家庭教育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教育;情感教育

  1“幼儿”教育概述

  1.1幼儿年龄界定

  我们常常说的儿童时期实际上指的是从刚出生到15岁,儿童期又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等。婴儿期是从出生到满一年,这个时期婴儿的意识还不太明显,只会简单地通过哭来告知大人自己的生理需求。而幼儿期是指从1岁到6岁这个年龄段,他们已经有了更多的意识,了解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开始接受教育。而学龄期是从儿童6、7岁到15岁这一年龄段,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对人生、对未来都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儿童期中,最容易、最能快速受情感教育影响的就是幼儿期。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还很不健全,容易受自己情绪波动的影响,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得出,在幼儿期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使儿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2幼儿情感教育的内容

  1.2.1道德观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用来规范人和事物和谐共生的一种准则,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不管它如何变化必须要遵循对社会、他人有益。在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对事情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对善和恶没有明显的区分,思想和行为都易受到父母家人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孔老先生就教导弟子要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待人接物的准则,在现在倡导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道德教育是自古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中处于重要的位置,需要从幼儿阶段抓起,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1.2.2审美观审美是一个人对美孜孜不断追求的精神状态,而当我们看到一件事物时能让我们感官上受到刺激,内心感到愉悦的,才可称为美。当然,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所在的环境、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对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对美的评价、美的欣赏也不会相同。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处于对这个世界懵懂的状态,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眼里所看到的是不分美丑的,因为他们对美的事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只能依靠父母来培养他们对美的意识。审美是教育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先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才能让他们积极发现美、创造美。

  1.2.3是非观是非观是指用来辨别对错、明辨事理的一种立场、一种态度。而对于幼儿来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不分什么对错,这是因为自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用哭泣来和世界交流,用哭泣就可以让父母知道自己的需求,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却能感受到这样做是有效的。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是非观,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思维、培养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成长。

  2情感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2.1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在3~6岁是培养智力的最好阶段,也正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使得他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是靠兴趣培养起来的,趣味性是情感教育的特征之一,在幼儿阶段,他们获得知识的来源也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比如,家长会给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是充满趣味性的,最开始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感受故事里所带给他们的新奇和刺激,但他们不会满足于只听故事,故事里的角色所做的事情、说的话都能让他们产生问题,他们的问题会一个接着一个。在这个过程里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2.2培养幼儿的个性形成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个人没有什么特点,让人看一眼就忘了,这也就是在说这个人没有个性、没有存在感。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路子。对于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起他们内心世界对美的认知,从外部世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中来完善他们的人格特质。塑造他们的个性但不是让他们任由自己的性子胡来,而是让他们在情感教育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有特长。也只有不断地接受情感教育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积极愉快的情感,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

  2.3帮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说,婴儿在刚出生时,他们的本性都是善的,还没有受外界环境的熏染,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干净和美好。父母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当人们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会回以微笑,父母也会告诉他们怎样和长辈相处,怎样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而这些都是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父母关系是否和谐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各方面的发展。也只有家庭和谐,幼儿接受到的情感教育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生活中体会到亲情、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帮助。

  3家庭教育中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1帮助幼儿养成独立的人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应当今社会,但依然有许多家庭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至于很多孩子上大学了还需要家长陪着,甚至还有些家长每星期去学校整理孩子的衣物。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缺乏对孩子的磨练,没有让他们养成独立的好习惯,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为父母分担家务。幼儿阶段是记忆东西最快、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家长一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比如,父母在打扫卫生时,幼儿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阶段,作为父母在他们提出要亲自尝试时,要及时予以鼓励,在言传身教中教会他们要按时打扫自己的房间。3岁以后,幼儿到了上学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他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当天完成,不要拖拉、不要懒惰,养成独立的好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不要溺爱孩子,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但不是放任不管,也有很多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而不管这样做是否正确,以至于孩子长大后仍旧依靠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摇钱树、提款机,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让人堪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因此,作为父母应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帮助他们养成独立的人格。

  3.2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未来的社会将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也有的地方在开始实行先教育父母,教给父母一套培养孩子的教育方式,进而去培养孩子。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无可替代的,有很多伟人的成功无不来自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发现他们擅长的事情,并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我们所熟知的才女冰心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文学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们之所以能笔耕不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与她们二位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冰心先生从小受舅舅杨子敬先生的熏陶,从小就喜欢说读书,读书带给她的快乐是无法言说的,也促成了她后来成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绛先生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爱上了读书,她曾答父亲:“三日不读书,不好过;一周不读书,一周都白活了。”也正因为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她对书籍产生了兴趣,被丈夫钱钟书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如此的重要,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激发自己的情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3提升幼儿道德素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的话:“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是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的地方,而幸福的父母往往拥有最优秀的子女。”这就是在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子女内心的情感世界。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要从小培养他们拥有正确的思维观念,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有辨别是非曲直的态度,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些都是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对孩子产生影响。还记得有一个公益广告,画面上显示的是孩子的妈妈为奶奶端了一盆洗脚水给奶奶洗脚,孩子看到了以后也去端了一盆水给自己的妈妈洗。虽说只是一个广告,却让我们看到了家庭中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为它能交给孩子更多的道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勤俭节约、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家庭中的情感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一生的,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幼儿情感教育融为一体,才能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塑造他们的精神品质,提升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范艳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科教导刊,20xx(2).

  [2]范菊仙.家庭教育是幼儿发展的关键[J].新课程(教研版),20xx(3).

  [3]郭慧.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xx.

  [4]王晓青.幼儿教育之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J].幼教天地,20xx(4).

家庭教育论文13

  摘要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长的观念、教育方式、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改进了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教育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开心(化名)的个案分析,从家长、学校、社会等层面探讨指导家庭教育的措施,力求对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家长;教育观念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1.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爱好。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2.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说说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春节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1.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2.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3.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论文14

  一、尊重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一个生命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世界就应给予认可和尊重。但实际上,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置身于强势的支配地位,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倾听幼儿的心声,表现出专制或忽视的行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幼儿的性格在成年后表现为怯懦、冷漠和叛逆。幼儿的心灵世界很单纯,学会尊重他们并不难。比如耐心倾听他们并不清晰、连贯的表达,交流时俯下身去与幼儿平视,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等等。

  二、示范和模仿是幼儿学习的有效方式

  幼儿的学习开始于模仿,周围人的言行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与成人示范相比,年纪相仿者的示范效果会更好。例如:俏巧是个一岁半的小女孩,聪明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和行走能力发展正常。但是她对上下楼梯十分抵触,无论家长怎样鼓励、劝说和示范,俏巧都拒绝尝试。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她看到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姐姐上下楼梯,高兴得乐此不疲时,俏巧一下子有了勇气,要求自己走楼梯。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年龄相仿者的示范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三、给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

  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无数的选择。有些选择是简单容易的,而有些选择则是艰难痛苦的。选择是一种能力,如何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作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结果是很困难的。在生活中,家长应为幼儿营造宽松的生活空间,并有意识创设选择情境,学会尊重幼儿的合理选择。同时,让幼儿在自然氛围中尝试选择,平静接受选择的结果。例如:周末带幼儿出去玩,可以给他提供几个备选地点,让幼儿自己决定去哪里。如果他有了自己的答案,家长就要帮助实现,并让他体验因自己的选择而带来的心理感受。优柔寡断和盲目武断都会给人生带来负面影响,家长应该培养幼儿果敢和担当的品质。

  四、父母之爱是不能缺失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一些父母为了家庭、理想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终日辛苦奔忙,于是照顾幼儿的重任落在老人的肩上,自己与幼儿的相处时间减少,自然就缺少了对幼儿的关爱。另外一些能自己照顾幼儿的父母即使有时间和幼儿相处,但由于缺少耐心和责任心,或者想有更多属于自己的休闲时间,而忽视幼儿的情感需求,致使幼儿在性格和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影响了成长。父母之爱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是物质和他人无法取代的。许多单亲家庭的幼儿在成年后表现出较多的性格和心理问题,即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观点。幼儿期有许多宝贵的人生第一次,这些美妙的瞬间稍纵即逝,错过就是父母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父母应尽最大的努力,利用各种方式增加与幼儿相处和心灵沟通的时间,给幼儿更多的爱。

  五、尊重个体发展不盲目比较

  目前,我国的家庭一般养育1个或2个子女,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使幼儿成为家庭的核心和聚焦点。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更优秀,起跑线上的较量就此开始:谁的孩子说话早,谁的孩子走路好,谁的孩子吃饭多,谁的孩子个子高,事无大小都成为比较的内容。好的自然高兴,差的就会绞尽脑汁赶超。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他们有自己独有的生命律动,盲目比较会打破幼儿应有的成长节奏,有可能会使幼儿输在起跑线上。

  六、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一生要遇到许多挫折,它是人生的必然。如何对抗挫折———靠强大的心灵,而强大的心灵又来自哪里?肯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锻炼。如果家长能在幼儿时期就对幼儿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挫折教育,对幼儿的一生将是有益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要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注意规避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使幼儿享受快乐成长的时光。

家庭教育论文15

  摘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思想和见解,如果缺乏沟通,往往容易造成误解甚至关系破裂,无益于美满家庭的形成。家庭会议是一项普适的家庭成员交流平台,民主的家庭会议角色不仅影响着家庭会议能否顺利开展,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及分工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通过对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充实家庭会议理论,并为家庭会议实践提供角色分配方面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家庭会议;角色;综述

  家庭会议是促进家庭成员沟通的一条有利途径。本文所指的“家庭会议”即在家庭内部举行的全员参与的家庭事务交流会。家庭会议召开的前提一定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应该不分长幼、年龄和性别,人人都有参与和发言权。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采用文献法,运用家庭会议为关键词,从中筛选出11篇,围绕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家庭会议最适宜的角色构成及其地位、角色成员心理、角色成员行为、角色体验等相关信息,以促进对家庭会议角色的深入了解。

  一角色构成及其地位研究

  “在会议中,除了每个人都是发言人外,尚有主席与记录二种角色,主席负责带领会议顺利地进行,记录则必须记下讨论的议题及每个人的发言重点,这些职务也是需要家人共同分担的。”[1]该观点指出家庭会议中的主要角色及其任务,其中主席处于主导地位。“最好民主选出一个人作为会议主席,这个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家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只要大家认为他有足够的组织才能,即使没有,这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2]补充说明主席的选拔方式、应有的才能及其锻炼意义。万事开头难,为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召开,及其后期的合理模式的形成,建议首次家庭会议的重要角色由家长担任,强调以上两种角色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家长在家庭会议中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我们可以从西方较为成熟的家庭会议中汲取经验,如果家庭成员较多,可相应安排较多角色。一方面不同角色的尝试可以促进孩子参与家庭会议的积极性,提高参会兴趣;另一方面设置较多角色也可以避免角色及任务分配不公,个别家庭成员存在感降低等情况的发生。“家庭会议中每个成员的意见都应当平等对待,每个人都有被聆听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提出问题和关注需求。”[3]家庭会议中最基本的角色是发言人,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该身份。基于该身份的一致性,无论长幼,在作为发言人表达个人观点时,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综上,家庭会议中的常见角色有主席(主持人)、记录员和发言人,另可按情况适当添加角色并予以合理分工。

  选拔方式应民主,首次可由父母担任以示模范,后期多以轮流担任的形式。主席与记录员的分工较多,对其能力要求略高,其中主席处主导地位,对会议的顺利有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发言人的身份是最基本的,包含所有其他角色及分工。每个参会成员都享有真实表达自己看法并被尊重的权利,无论长幼,均处平等地位。

  二角色成员心理研究

  “孩子们找到了主人翁责任感,因为某些规则和计划是他们亲自参与制定的,他们会很自觉地遵守。”[4]参与家庭会议是对孩子知情权、表达权、决定权的一种尊重与激发,孩子可以在扮演发言人这一基础角色中,获得较高的存在感与主人翁意识,也将有利于会议结果的顺利实行。会议的氛围与角色成员的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融洽的会议氛围会是角色成员的心理更加放松愉悦,从而促进家庭事务的顺利解决;角色成员的心理积极向上,将促进会议氛围的融洽。因而,会议的顺利召开需要采取平衡议程,欢乐与抱怨适当共存,以确保会议的顺利举行。

  其中,家长要起到平衡及调和会议的作用。作者从实践经历中获取儿子被选中担任会议主持人时的表现,反映出孩子兴奋却又信心不足的心理。在此基础上若加以鼓励,将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加强。“孩子的想法得到了表达,情绪也得到了宣泄,同时家长也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孩子心理更加健康,家庭也会更加和谐稳定。”[5]孩子在扮演发言人的角色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可促进系里健康,促进亲子关系融洽。综上,家庭会议要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以确保角色成员心理的积极。会议中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决策能力及自信心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父母应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支持。

  三角色成员行为研究

  “以后的家庭会议里,儿子果然有了很多准备,他甚至还拟了会议议程,定了会议主要内容,写了他的‘主持词’,并给自己准备了个本子做会议记录。”“儿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批评或表扬我们,最后做出总结。”[6]作者对儿子担任会议主持人的行为表现进行了记录,前者体现孩子对会议发言及设备的细心准备,后者体现出孩子在担任会议主持人过程中的公正态度。作为发言人,“在开口时,语调要低,语速要慢,保持平静的心态,要想着开会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甚至是挑起新的问题。描述事实时,要保持公正,表达真实的想法。”[7]

  这既是对会议过程中发言人的要求,亦是顺利召开家庭会议的发言人的必要行为。综上,在担任主持人角色时,要保证认真备会的态度及公正的判决态度;在担任发言人角色时,发言人之间要保证互相尊重、认真聆听、真实表述,以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举行。

  四角色成员体验研究

  通过家庭会议,孩子的责任感、归属感与自信心会得到加强。家庭会议是孩子在家庭内部展示真实自我的舞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更易表现真实的自己,同时促进能力的锻炼与加强。家庭会议的长期召开,可以相对清晰地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在提高自信心的基础上,判断力也得到相应加强。家庭会议的召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能力形成大有裨益。通过反馈,可了解到大部分经过家庭会议锻炼的孩子心态与能力要明显好于没有参与过家庭会议的同龄孩子。

  因而为了孩子的成长、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要不断尝试家庭会议的召开。综上所述,“家庭会议”是一项适合普及的有效方式,能够提供给家庭一个沟通与互动的平台。家庭会议中的角色分配得当,将有利于凝聚家人情感,增进亲子关系,使家庭教育的成果最大化;若角色分配不当,可能对会议的预期效果产生影响。通过文献分析可见,关于家庭会议角色的研究总数不多,多以实践案例为主,理论知识较少,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钟思嘉.父母效能培训手册[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xx:157.

  [2]韩德秀.人生中最美妙的事都是免费的[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3.

  [3]博芭.米歇尔亲子教育秘诀8项成功技能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69.

  [4]内尔逊.帮你走出溺爱孩子的误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171.

  [5]李文杰.如何养出棒孩子:20位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心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99.

  [6]史丽娜.当家庭会议主持人让孩子有了主见[J].中国农村教育,20xx(6):63-64.

  [7]鲁鹏程.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实践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49.

  作者:于晓艳 俞爱宗 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家庭教育的论文02-22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01-16

家长家庭教育论文心得体会12-01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论文11-18

描写家庭教育的议论文(精选3篇)02-22

浅析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的再思考论文11-19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实践模式论文11-18

浅析家庭教育中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论文11-24

家庭教育的感言06-21